您的位置:首页 / 校友风采

陈文山

2022-06-20  阅读:10137 


校友简介


陈文山,男,汉族,1962年10月生,云南元江人,中共党员,硕士。1983年7月毕业于云南省建筑工程学校(即云南农业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前身)工民建专业,并分配到云南建工集团有限公司(当时称云南省建筑工程总公司)工作,2007年获华中科技大学工商管理硕士学位。历任云南省第六建筑工程公司工长、项目经理、工程处主任、公司副经理,云南省建筑机械化施工公司经理,云南建工集团总公司副总经理、党委委员,云南建工集团总公司总经理、党委副书记,云南建工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总经理、副董事长。现任云南建工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兼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云南省第十一届委员会委员、云南省慈善总会第二届理事会常务理事、云南省青年企业家协会理事、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常务理事、中国建筑业协会常务理事、云南省企业联合会副会长、云南省企业家协会副会长、云南省建筑业协会副理事长。曾获云南建工集团总公司优秀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云南省优秀青年企业家、昆明市优秀车间主任、全国建筑业优秀项目经理、云南建工集团首届特殊贡献奖、全国优秀施工企业家、云南省优秀企业家、云南省建筑业发展突出贡献个人、全国建筑业优秀企业家、中国建筑业十大杰出经理人等荣誉称号和奖励。

天空像一片永恒的大海,群山向着它流淌,草木向着它流淌。寄托人类无限梦想的高楼大厦,也在向着那伟大的高度,不停地挺进,不停地流淌。有所不同的是,群山依靠自身的崛起,草木依靠自然的生长。只有建筑,基于人类的力量与智慧,托举它的乃是一双双建筑人坚韧而有力的手掌……



陈文山





青春属于沸腾的工地

1983年9月,像一茬茬毕业于云南建筑工程学校的莘莘学子一样,19岁的陈文山怀揣毕业证和一纸报到通知,走进了云南建工第六建筑公司的大门。那时候,正值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转型期,建筑业的萧条与改革的阵痛,让他觉得他所直面的企业,并不像他青春梦想中的热血沙场。但怀着对建筑事业的热爱,陈文山几乎没有做出第二种选择,便住进了一再漂泊中的工棚,成为了工地上的一位年轻的工友。

懂理论,懂技术,懂管理,在知识结构普遍偏低的工地上,陈文山迅速地脱颖而出,并在几年之后成为了蜚声集团内外的优秀项目经理。当然,使之一战成名的还是公司承包的思茅系列工程。那些工程,公司基于拓展专州市场的战略考虑,目的是以信誉、质量和品牌打入思茅市场,所以不计成本,先期就存在经营性亏损。一些“战功显赫”的老项目经理怕一世英名毁于一役,绕道走开了。公司领导点名陈文山。没想到他不仅同意了,而且提出要与公司签订“军令状”,承包合同白纸黑字,持平,功德圆满,亏了愿罚,但是若盈利,则要重奖。谁都没指望那些工程会盈利,合同自然就在内涵丰富的笑声中说签就签了。没想到的是,陈文山领着一批学生军很快的就去了思茅,推出了当时尚属开先河之举的项目法管理和项目法施工,成本、质量、安全、工期、科技应用,一一出台相应的措施。一年下来,不仅没亏,还实现了一百多万的利润,同时还在思茅扎下了根,打开了市场。

之后,陈文山被任命为第二工程处副主任,继而主任,继而公司副经理。特别是在其担任六公司第二工程处主任期间,充分利用市场回暖的良机,从经营、管理、科技创新、品牌战略和人才培养与储备等方面入手,使工程处的整体绩效实现了跨越性的发展,让工程处的综合经营和效益一直在集团内一百多个工程处中排名第一,成为了云南建工集团的王牌工程处,屡次获集团省市有关部门和集团嘉奖。工程处所承建的省图书馆大楼、文贸大楼、华域广场、巨龙大厦等一批高层建筑也成为了当时的昆明地标性建筑。



受命危难之际

云南建筑机械化施工公司(云南水利水电建设有限公司前身)曾是云南水利工程建设战线上的王牌军。但是诸多因素的影响,该公司于上世纪90年代末期一度陷入了内外交困的绝境,人心浮动,市场占有率低下,雄风不再。为了重塑该企业“金身”,集团总公司决定,调陈文山出任该公司经理。

出身于土建专业的陈文山,能担此破局立新的重任吗?担心和观望的人不在少数。2000年6月,“门外汉”陈文山走马上任。令人颇感意外的是,在执掌六公司二处时以强势征服市场、高调推行改革著称的陈文山,“空降”机化公司之后,很长一段时间都处于问、望、切、诊的调研状态,就是不下药,更没有猛药。而当其出牌,人们更不明白他葫芦中究竟卖的是什么药。现在,人们当然知道“云南华邦钢构”就是云南钢结构领域的领军者,可业外又有几人知道,当时的“华邦”只是机化公司下属的一个小厂,只能靠生产图书馆设备或一些小型吊装勉强维生。但陈文山就是在深入的调研之后,以此小厂为突破口,拉开了机化公司产业结构调整的大幕。他认定21世纪必将拥有广阔的钢结构市场空间,与此同时,他也认定在水利工程建设之外,由于国家工业文明的飞速发展,作为水电资源大省,云南的水电建设市场前景辉煌。为此,一方面,在其倡导与推动下,“云南华邦钢结构有限公司”组建完毕,并迅速承接了元江政府办公楼、红河卷烟厂车间、昆钢厂房改造等一系列工程;另一方面,开启水电建设市场,使之与水利建设市场齐头并进,使公司的产业结构由单一经营变成了“品”字形结构。产业结构调整这一方向性“大事”的平台建起后,陈文山一如其在六公司二处时那样,迅速将“民生工程”和“未来工程”提上了议事日程。长期生活在工地上的陈文山对“老建人”的住房问题有着切肤之痛。从参加工作的那一天起,他就看见无数的“老建人”一生都在跟着工地不停地转移、不停地漂泊,亲手建起了一幢又一幢的“家”,却没有一个家是自己的,自己只有尘土飞扬的工棚,只有吉卜赛人的命运。在六公司二处时,是他力主以集资的方式建起了一幢高楼,让每一个职工都有了家,面对机化公司,又是他以集资等不同的渠道,让一个个职工欢天喜地地拥有了崭新的家。很多常年漂泊在外的老职工,一直以为自己的命运永远不属于昆明这座春天之城。当他们拿到住房的钥匙时,热泪挂在了脸上,也才确认自己真正地的成了昆明的居民。这项“民生工程”的实施,不仅调动了职工的积极性,更重要的是,它让职工感受到了企业的责任感,看到了企业谋大局先固基础的雄心。与此同时,在陈文山的主持下,培养、吸引、储备管理人才的“未来工程”也全面展开,一个暮气沉沉、面临破产的老国营企业开始焕发出勃勃生机。

在机化公司担任三年经理职务,陈文山不仅一手拓开了云南建工集团钢结构建筑市场的天空,他还让施工产值只有7629万元的机化公司,产值迅速上升到21800万元,并步入了健康、良性的发展轨道,连续三年荣获集团“先进企业”称号。2003年,陈文山也因此荣获了云南建工集团首次设立的“特殊贡献奖”。这“特殊”,基于化腐朽为神奇;这“特殊”,基于改革之于国营企业的别无选择;这“特殊”,也基于陈文山卓越的企业管理能力。



挺起云南建工的脊梁

从计划经济时代破茧,在改革与创新的阵痛中涅槃,于思想解放和科学发展的方略里受益,云南建工集团这一连续17年入选中国企业500强的大型国有企业,早早的就摸索到了市场经济的规律,也早早地知道了优秀的管理与经营人才对企业的重要性。因此,当陈文山用短短的三年时间将机化公司带出低谷、夯实发展基础、迎来崛起的大局之后,于2003年8月调任集团总公司副总经理,分管生产经营、企业资质、工程质安、预结算等工作。


校友会图片.jpg

陈文山同志(前左二)在建筑工地工作

将近五年的副总生涯,在前辈领导的悉心培养和引领下,经过处理诸如内部无序竞争、重大工程投标、开辟新的市场和与政府职能部门沟通等一系列事件的过程中,陈文山进一步确定了自己效益至尊、品牌为上的大建筑理念,也从根本上形成了自己工作上的全局思想,站在云南建筑业的整体高度,清晰地认识到了云南建工集团必须扮演的重要角色,并以自己敏锐的嗅觉,意识到了建筑业黄金时代的来临。因此,2008年1月,省委、省政府调整云南建工集团总公司领导班子,纳杰同志出任党委书记、董事长,任命陈文山为党委副书记、总经理。这一调整,可视为天作之合。以纳杰同志为首的领导班子通过对国家政策的认真解读和对市场走向的深入解析,明确提出了“转观念、拓市场、调结构、抓改革、强管理、搞开发、建和谐”的企业发展总目标,调整制定了“打牢房建第一主业,重点打造房地产第二主业,大力发展路桥、市政、钢结构、水利水电、混凝土五大板块,牢固树立效益至尊理念;全面加快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实现集团又好又快发展”的发展战略,并在之后的二年时间内,使云南建工集团实现了有史以来最辉煌的伟大崛起,2008年新签合同额128.17亿元,2009年则上升到226.05亿元,在利润方面,2008年是10057万元,2009年是2.15亿元。对无数的“老建人”来说,这是神话,却又是不争的事实。

在此期间,陈文山在集团范围内积极推行“大集团、大经营、大发展”的经营理念,紧紧抓住云南省内的大项目、大工程不放,同时又大举拓展上海、贵州、湖北、广东、北京、江西和江苏等外省市场,组建云南省海外投资公司,以老挝、柬埔寨、泰国为桥头堡,逐鹿东盟,使市场占有呈现出了立体化和国际化的格局。经营工作出现前所未有的“井喷”现象。陈文山又把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生产管理、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上面来,在狠抓做实本部使本部成为集团发展旗舰、质量安全、科技运用、资质提高、品牌战略和人才培养等工作的基础上,他积极推行和落实“五集中一加强”的管理体制,即经营集中协调、土地集中盘活、资金集中管理、劳务集中招标、大宗材料集中采购及加强项目成本管理,制定了相应的实施意见和考核办法,集团整体优势得到了充分发挥,扭转了集团经营工作中长期存在的盲目压价竞标、大额垫资施工的内部恶性竞争局面,集团的中标率、中标质量也因此有了大幅度的提升,资金、劳务、土地、采购及项目成本等管理工作得到了加强,集团的核心竞争力上升到了一个新的台阶。

在主业做大的背景下,五大板块也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水利水电、房地产、市政、混凝土、钢结构和路桥均齐头并进,捷报频传。引人注目的是,集团斥资7亿,一举拿下了五里多片区,在房地产开发方面吹响了打大仗、打高效益仗的冲锋号;同时,陈文山主抓的投资30亿的“建工新城”建设也已全面启动,意在彻底扭转“建房人无房住”的局面;为了在未来的建筑市场上站稳高端竞争平台,以华邦钢构为基础改制重组云南建工钢构的工作也已全面展开,一个坐落于嵩明杨林的20万吨钢结构加工基地呼之欲出。

建工新城的启动,景秀西苑等3000余套职工住宅楼的顺利建设,职工人均收入突破3万元,每年为社会提供近10万的工作岗位,云南建工集团从经营管理到职工福利、再到社会义务的担当,均表现出了一种“高调”态势,仿佛建筑的河流,正以澎湃的波涛,穿越风雨和云层,一浪高过一浪地流向天空。可是,对纳杰、陈文山、张战国等一批集团领导人以及每一个建工人来说,这只是建工人真正挺起了建筑的脊梁,挺拔、伟岸,有着令人心醉的威仪和不可多得的骄傲。具体到陈文山个人,28年的建筑奋斗史,今天的局面,或许也只是梦想的一个组成部分,他还有足够多的时间,也还有旺盛的梦想,留给未来,留给云南这一方正在腾飞的热土!



校友对母校寄语

作为建工人,永远做社会建设的一砖一瓦,希望通过自己的辛勤汗水浇铸成钢铁一般的铜墙铁壁,支撑起社会发展的高楼大厦。感谢母校的辛勤栽培,感恩母校的点点滴滴,感动母校的人人事事,寄希望于母校再创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