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校友风采

张学凤

2022-09-29  阅读:5197 

校友简介

村民心中的“阿妮”


——农学专业毕业生张学凤


张学凤,女,汉族,1985年6月出生,云南省金平县人,2005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2008年毕业于云南农业大学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农学专业(本科),获学士学位。现任红河州金平县金河镇党委委员、永平村党总支书记、大学生村官。


做服务群众的贴心人

    毕业后不久,张学风担任了永平村村官。到村任职后,张学凤积极摆正心态,放下架子,发挥自身优势,从服务群众的点滴做起,力所能及为民办实事,在服务群众中融入了基层,赢得了支持。


张学凤

报到的第一天,张学凤在日记里这样写道:“面对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父老乡亲,带给我的不只是豪情万丈,更多的是思考和责任。”在随后的两个星期里,张学凤在熟悉当地情况的村干部的带领下,徒步走遍了永平村所辖的9个自然村,大致了解了各村的情况。由于她肯学肯问,两个月后,整个村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和民风民俗就被她掌握得一清二楚,各项工作开展起来心里有底了。凭借着对情况的了解,怀着对家乡的感情以及她活泼开朗、敢说敢做的性格和文化优势,很快跨过磨合期,进入了工作角色。刚到岗时,由于当地的村干部文化程度普遍不高,村委会写材料、写申请、打证明、填表格等工作基本由她负责。慢慢地,她挑起了村里跑项目、争取资金和对外协调等工作的担子,柔弱的肩膀上担起了乡村发展的重担。

在张学凤的微博中写着这样一段话:“既然选择,我就情愿风雨兼程地奔走,不看山的绵延,只把壮志填满胸膛;既然选择,我就义无返顾地划桨,不看海的浩瀚,只把风浪搏击在脑后。温室中的花朵也许能有一时的美丽,却不能沐露经霜,绽放出更美丽的光华。而我只愿做田野中的一棵小草,在生机盎然的春天,献出一点绿。”正是凭着甘做小草的精神,她认真履行着自己的诺言。三年多来,平时除了到县上跑项目、办事情以外,工作生活基本都在村委会,手机24小时开机,基本做到了24小时到岗在位。


办实事,暖民心

张学凤时常借与村民们聊家常的机会,将低保、计划生育、科学养殖等涉农政策和致富知识巧妙地渗透到谈话当中,让群众在潜移默化中学习了解政策。她还走村串寨,为村民办理惠农一折通、领取和发放低保金、开证明、写申请,能当场办理的事就当场办理,不能办理的她就带着村民到村里、乡里、县里去办理,使村民们感受到亲人般的温暖。“为了给我们解决问题,她多次跑到离村委会有2个多小时路程的东瓜林村。一个女娃娃不容易呀,我们很心疼她。”一名由于不识字,被张学凤带到城里办惠农一折通的老大妈如是说。

2010年4月25日深夜两点,张学凤被一阵急促的手机铃声吵醒。电话是牛场村民小组瑶族困难户冯美英打来的。她在电话里带哭腔说:“我家房子上的石棉瓦被风吹飞了。张支书你来看看,你一定要帮忙。” 张学凤立即叫上村主任出发了。当晚风雨交加,雷声不断。她们步行了一个多小时山路才赶到冯美英家。一进家门,就看到屋顶上的石棉瓦几乎全部被掀光,只留下光秃秃的房顶,屋内积满了雨水,3个小孩缩在一旁瑟瑟发抖。在了解她的家庭情况后,张学凤顾不上睡觉,连夜赶写灾情报告。天亮后,她没吃一口早饭就直奔到镇上,把情况报告给民政所领导,后又上报到县民政局。县民政局领导当场就答应拨给冯美英家60片石棉瓦盖建房子。此后,张学凤还找到村里4个年青小伙子义务帮忙一天,给冯美英家盖好了房子。

默默地努力,全身心地付出,一件件的实事,让村民们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对这位年青的张支书,既充满了敬意又饱含了太多的爱意。她成为了村民心中的“阿妮”(哈尼族语,长辈对晚辈的昵称)。


解矛盾,建和谐。

永平村少数民族占99.8%。民族关系处理不好,容易引发各种矛盾纠纷。以前,该村村民上访较多,各种矛盾纠纷突出。2007年,因农村低保分配不公,曾发生村民围攻村委会办公场所的群体性事件。群众对此一直有很大的意见。到永平村后,张学凤本着“见机行事,见招拆招”的原则,沉着冷静,深入调查了解情况,坚持一碗水端平,客观公正地处理低保发放工作,得到了村民的肯定。2010年初,两个自然村因铺路产生矛盾。张学凤和村主任立即赶赴现场,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耐心调解,使双方认识到铺路是为了大家方便出行,双方最终握手言和。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张学凤参与调解各类矛盾纠纷10件,成功调解8件,其余的也按要求上报上级进行调解。

    张学凤正是从这样点点滴滴的小事做起,温暖了村民的心,赢得了村民们的支持和信任。目前,永平村各村之间和谐相处,社会治安良好,村民上访率为零。



做百姓致富的领路人

由于历史、自然等原因影响,张学凤所在的村委会经济发展滞后。为促进群众增收致富,她和永平村的其他干部做出了很多努力。她担任村党总支书记后认为:“永平村要发展,既要注意解决眼前问题,更要注意解决制约发展的瓶颈问题。”经过调查研究,她发现,建设村组道路、卫生路、修水沟是村民们最渴望、也是最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张学凤多次组织党员群众对亟待修缮的21条土水沟进行了修缮疏通,惠及农田灌溉面积2400余亩,提高了水稻单产。除此之外,张学凤还多次到县级相关涉农部门反映情况、报告困难,从县财政局、交通局、司法局争取到水泥220吨、资金1000元,完成了毛木树、冬瓜林等自然村到村委会主干道0.83公里的道路硬化。

金平高级中学至村委会的弹石路是永平村村民外出的主要通道,每逢大雨,公路受损,车辆行人无法正常通行。“群众利益无小事,村官责任重千斤”。为了有效改善通行条件,张学凤提出让村“两委”每名干部分工联系两个村小组,由各村民小组分段负责、定期修缮。由于是义务投工投劳,起初部分村民有想法、意见大。为发动群众,张学凤和村“两委”成员挨家挨户做村民的思想工作,并发动党员带头出工。经过广泛动员,仅2009年8月11日、12日两个工作日,各村民小组就先后投入工日7500余个。在她的带动下,村里的党员还主动提出用自己的农用车义务运送石头、水泥。经过多方努力,最终完成修理8.3公里弹石路的任务。

2009年,金平县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开始启动。起初,这一工程并没有覆盖到永平村。在张学凤的积极协调下,县广播电视局先后两次在该村共计安装了510台接收机,使村民足不出户就能了解到天下大事,接触更多的致富门道。

2010年初,张学凤多次到县里相关部门争取解决饮水工程项目。在她的多番努力下,最终从县水利局争取到水泥20吨,解决了新桥村101户村民的饮水问题,同时还争取到一个可解决266户村民饮水问题的饮水项目。2011年3月份,概算总投资达180余万元的牛场、冬瓜林等4个自然村的卫生路、球场、活动室帮扶项目也按期顺利完成竣工验收,村里基础设施不断得到改善。

永平村东接分水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气候湿润,资源丰富。为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发展优势特色产业,张学凤在摸清村情的基础上,多次到县级涉农部门咨询政策,寻找发展路子,最后得知永平村的气候很适应种植石斛。石斛是一种珍贵药材,市场前景好,销售价格高,但投入多、技术含量高、风险大,又没有先例,因此许多群众都对她提出的发展石斛生产的建议心怀疑虑。为了打消村民的顾虑,她先发动三名党员试种,准备试种成功后再在全村范围内推广种植。种植石斛,说起来简单,干起来却困难重重。三名党员试种的石斛种下去没几天就死了一大半,剩下的也奄奄一息。这可愁坏了张学凤。张学凤带着示范户到邻村的优秀种植户学习种植经验,又跑农业技术部门学习。最终,三名党员不负众望,石斛试种成功。这一成功在村民中掀起了很大的波澜。在党员的示范带动下,村民们开始纷纷效仿。至2010年底,全村成功种植石斛10余亩,年收入共增加28万元。目前,永平村特色产业发展已初具规模。村民们在经济发展上有了奔头,在发展路子上尝到了甜头,大家夸奖张学风是“脑子活、步子大、办法多的指挥长”。除了种植石斛之外,张学凤还发动村民种植草果2300多亩,套种板蓝根1300余亩,栽种香竹1000余亩。2010年底,全村经济总收入达680多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6.7%;农民人均纯收入1595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0.4%。


做队伍建设的实干人

    张学凤深刻地认识到,在永平村这样一个边疆贫困的少数民族村,要加快脱贫致富步伐,推动各项工作,必须要有一支政治素质好、群众威信高、带领致富能力强的领导班子。担任党总支书记后,她重点抓好党员队伍建设,加大了农村党员发展力度。

在摸清村情、充分征求群众意见、反复进行研究的基础上,张学凤提出了“项目立村、产业富村、科教兴村、和谐稳村”的发展思路,让村里的干部、群众干事有了方向、创业有了目标。同时,她与新当选的村“两委”班子成员一起,研究建立了村干部轮流值班制度,即将村干部分为3个小组,每组3至4个人,平常各小组按规定时间驻村值班,保证随时在村委会可以找到村干部办事。


张学凤同志(左)荣获云南“五四”青年奖章

2011年3月,是张学凤人生中一次重大的转折。在各级党组织的关心和培养下,在乡镇党委换届中,她被选为金河镇党委委员。从一名村党总支书记,到乡镇党委班子成员,她深感工作责任更大,也给个人成才搭建了更广阔的平台。根据党委分工,张学凤在负责永平村党总支工作的同时,负责分管工商、供销等工作。她带领农民群众共同研究市场、共同生产,共同销售,组织协会会员闯市场,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实现增收致富。

不知不觉间,张学凤在村官之路上已行走了三年。在这三年中,张学凤在村官的岗位上任劳任怨,敢闯敢干,辛勤付出,逐步赢得了广大党员群众的信任和支持。2010年,她获得云南省“十佳”大学生村官荣誉称号;2011年5月4日获得了云南省“五四”青年奖章;同年7月荣获云南省优秀党务工作者称号。三年里,她和自己家人的距离远了,但和群众的距离近了;村民的房子越建越漂亮了,而她却变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