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校友风采

马崇文

2022-05-10  阅读数:7661 

校友故事


马崇文,男,回族,1944年11月出生,云南省昌宁县人,中国民主同盟成员,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员。1966年毕业于昆明农林学院畜牧兽医系兽医专业(本科)。曾任巍山县畜牧局局长、巍山县政协副主席。曾任民盟云南省委委员、民盟大理市委常委、民盟巍山常委,云南省畜牧兽医学会副理事长,大理州科协副主席,大理州农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回族学会理亊、云南省回族学会常务理事、大理州回族研究会常务理事、副会长,巍山回族学会会长。现任云南省老年科技工作者协会理事、大理州老科协副会长、巍山县老科协会长,巍山强制戒毒所畜牧兽医顾问。曾获大理州有突出贡献的知识分子、全国优秀工会会员、全国农村科普先进工作者、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全国农业科技先进工作者、全省农业科技先进工作者、中国民主同盟全国优秀盟员、感动中国畜牧兽医科技推广功勋人物、全国建设新农村农民奔小康建设中有突出贡献先进个人、全国科普惠农兴村带头人等荣誉称号。


马崇文

书香浸润中的少年

1944年11月4日,马崇文出生于云南省保山市最大的回族村昌宁勐廷寨。勐廷寨是古代西南丝绸之路上重要的交通咽喉,是茶马古道上的重要驿站。特殊的地理位置,加之回族善于经商的民族特点,使勐廷寨曾经商贸云集,边贸活跃,商市繁荣,富甲一方。勐廷寨同样山清水秀,草木茂盛,是著名的茶叶产区和文化之乡。富足的生活条件,源源流长的文化传统,滋养出了勐延寨大批的读书人。马崇文从小浸润在乡里浓厚的书香里,耳濡目染,对书籍有着特殊的情感。小学阶段,他就读完了中国古代几大名著。良好的家庭教育背景也为马崇文的成长提供了重要养分。父亲治学严谨,学术专攻,不以刻板的教育方式,培养了马崇文自我思考、质疑精神和正气凌然的书生气质。


丰富充实的大学时代

1959年,马崇文考上大理一中,开始了自己的高中生活。但仅在学校待了二年,他就因身患肺结核病休学一年,一边治病一边在家学习。高考多少有些无心插柳柳成荫,马崇文是带着完全试试看的想法参加高考的,却没料到自己最终会以优异的成绩被昆明农林学院畜牧兽医系录取,成为1962年巍山县唯一一个考上大学的学生。

对于从未出过远门的马崇文而言,上大学是人生里一次重大的事件,他的心情是极其复杂的,既有面对新生活新世界的新奇,同样也有面对新环境新生活的忐忑。当时,大学生活的课业并不十分紧张,因此马崇文也有了更多的时间来思考如何靠自己的知识和能力来挣些钱,以便能够尽量减轻家里的经济负担。逢节假日和周末,马崇文就靠做些挖排水沟、修路等体力活来获得少量的经济收入。伴随着专业知识的逐步增多,他想到为相关畜牧兽医类学校画马、牛、羊等教学用图来增加收入。随着专业学习的深入,马崇文开始将所学的专业知识和具体实践联系起来。在认真学习好畜牧兽医专业知识的同时,马崇文利用课余时间钻研中兽医、中草药,决心当好一位出色的铁杆兽医。他经常写信向他的大伯、一位接骨技术精湛的老中医请教医科的相关知识,放假回家后就帮助捣药、抓药、包装药剂。他经常思索兽医与人医的关系,并积极提出问题,不断充实自己的专业知识,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在校期间,每逢休息日,他就到山上采中草药,给附近农村生产队的家畜治病,阉牛、阉马。每当把那些患病严重的大牲畜医治好之后,他的心里总洋溢着一种自豪的幸福感。他也因此被同学半开玩笑地戏称为“马教授”。在学习和实践中,坚定了他助人即助己的理念。


勤垦踏实扎根基层

马崇文即将大学毕业时,正好赶上“文革”。走出校门的他,最终自愿选择到偏远的德宏盈江县畜牧兽医站工作。在动乱的岁月里,马崇文始终一心一意认定自己兽医的职责,走乡串寨为家畜看病,靠着一个药箱两条腿成了农民的贴心人,彻底改变了人们传统观念中认为兽医不需要文化的偏见。有一个傣族寨子,一共养着47头水牛,有28头莫名其妙地发病,一天之内就死了6头。当地群众和兽医不知所措。马崇文接受任务前去探诊,取了血样,诊断结果是牛出血性败血病。他立即结合自己的专业所学采取相应的医治措施,使这些病牛再无一头死亡。中缅边境的拱腊寨马匹经常毫无征兆地死亡,表面症状看上去极像锥虫病,但按锥虫病治疗却毫无效果。马崇文深入山区,共解剖了109匹马和骡,发现这些死亡的马都有脾脏肿大、心冠状沟出血的共同特征。他作初步诊断,即这些马患上的是传染性贫血症。后来这一诊断在哈尔滨化验确证。经过十五年的不断采样,反复实验,他最终研究出了消灭此病的有效办法。


马崇文同志在基层工作


除了自己亲自实践,不断攻破各种家畜的疑难杂病外,马崇文也看到了边疆地区专业畜牧兽医队伍力量的薄弱的情况。常常是当疫病发生时,由于专业兽医短缺,不能及时控制疫情,农民损失惨重。他多次向上级写报告请示,终于得到上级同意,招收了一班学员进行培训,充实了盈江县的畜牧兽医基层队伍。他的做法得到了边疆少数民族的拥护。

1977年,马崇文调巍山县工作,继续从事畜牧兽医工作,一干就是整整二十八年。1976年,粉碎了“四人帮”。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拨乱反正,科学的春天到来了。他渴望与国家一起成长,渴望能够践行他所信奉的伊斯兰教义:人爱、平等、公正、宽容、和谐,做一个能为他人造福的人。他结合自己的专业所学和实际经验,他由此确定了自己的人生目标,也即扎根于基层农村,踏踏实实做好畜牧兽医工作,真正服务于农民,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事。

也正是守着这样的人生目标,马崇文在工作上精益求精,有问题就解决问题,没问题就找问题,使得自己的畜牧兽医技术不断进步。巍山的民间兽医比盈江技术好,但由于没有形成专业的畜牧兽医队伍,畜禽传染病到处蔓延,猪瘟、鸡新城疫连年发生。马崇文到巍山后,首先遇到的就是在5个乡60多个村发生了“牛出败”。他立刻根据疫情制定详细的医疗方案,并带领四个同事到一家家农户进行医治,并向农户宣传后期防疫的知识,不仅为农民降低了损失,也增加了农民相应的疫病防治知识。1982年,他加入中国民主同盟后,对自己的要求更高,即便担任了相关部门的领导职务,依然不放下自己畜牧兽医科技员的工作。除了指挥重大疫情的控制扑灭,指挥策划全县各种畜禽改良的推广工作外,他还从事兽医临床诊治,从事冻精改良,下乡直接和农户一起种植优良牧草、制作青贮、秸秆氨化饲料,推广种草养畜,秸秆氨化、青贮饲料喂牛。他走遍了巍山的山山水水,村村寨寨,搞调查研究,写论证报告,向上争取投资,开展低偿服务,并积极组建一支专业的防疫队伍,自编教材,亲自上课带实习,积极推广各种畜禽的防疫免疫知识。到1993年,巍山县的年猪瘟病死亡率已经控制在4%以下。他几乎没有周末,甚至节假日也无法和家人相聚,家人责怪他“种好了责任田、荒了自留地”,他纵然满心愧疚,却仍然在工作有需要的时候,顾不上家人的埋怨,早起晨礼后就投奔工作,晚上宵礼完拜依然伏案写作。1982年至2003年间,他单独或与他人合作,共取得了72项科技推广成果,其中省部级6项。

马崇文是回族,但他却为巍山的养猪业创出了一条新路。在他任畜牧局局长期间,生猪存栏从1987年的8.6万头增加到2002年的16.3万头,出栏数从1987年的5.6万头增加到2002年的18.5万头,仅仅几年时间生猪存栏率就增加了20.58%,出栏增加了6.99倍。他组织将巍山的黑山羊出售到了广东、海南,甚至登上了台湾同胞的餐桌。巍山回族的传统食品牛干巴被他开发成了品牌产品。他热爱母校,曾被受聘为云南农业大学动物科学学院的客座教授,多次为学生授课。他先后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论文68篇,和其他同志一起编写了《巍山县畜牧业区划》、《巍山县畜牧志》、《大理州畜禽疫病志》、《科学养鸡》、《科学养牛》、《科学养羊实用技术》、《中兽医实用教材》等,参加了省肉山羊“八五”、“九五”攻关课题以及“秸秆氨化养牛”及“中法合作嗦吗咪叮防治锥虫病”的实验。

作为一名痴迷于畜牧兽医基层工作的技术人员,马崇文深知,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任何知识和技术都必须不断更新才能适应工作的需要。他曾多次到国外和港台地区进行考察。每到一地,他都勤于调查,认真分析港台和国外的畜牧业状况,虚心向当地的专家、学者请教,积极主动地学习当地的先进经验。每次考察归来,他都会写出有价值有指导意义的文章,与其他同行共享。他撰写的《赴澳大利亚进行业务考察的报告》及《台湾畜牧业科技考察情况汇报》等论文,曾获得许多同行的好评。


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马崇文同志工作上的成绩不断得到上级部门和领导的肯定。他曾80次受到省部级和地州、县级表彰奖励,其中受全国表彰9次,省表彰32次。两次被授予“大理州有突出贡献的知识分子”,获得“全国优秀工会会员”、“全国农村科普先进工作者”、“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全国优秀盟员”等荣誉称号;2001年被评为“全国农业科技工作者”,在全国农业科技大会上受到了江泽民、朱镕基、温家宝、吴邦国、曾庆红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马崇文认为,荣誉对于自己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他收获到了农民满当当的信任。他先后当选为巍山县第九、十、十一、十二、十三届人大代表,政协巍山县第五届、七届委员,大理州第八、九届人大代表、政协大理州第九、十届州委员。每参加一次人民代表大会和政协会议,他都要事先下基层搞调研,每次会议至少都有五个建议和政协提案。在他看来,能够帮助农民确保家禽牲畜的健康,能够替农民说出他们的声音,是他最大的幸福。他一直牢牢铭记雷锋同志生前说过的一句话:“我活着,是为了使别人生活得更美好。”他热爱农村,热爱农民,热爱自己一辈子都坚持的畜牧兽医工作。工作取得成就时,各种荣誉也纷至沓来,升迁的机会也垂青于他,然而他却毅然谢绝了。对于马崇文而言,如果生命是一块璞玉的话,最好的雕琢一定是在农村,在与农民生生共息的交往中完成。



老骥伏枥乐于为民

莫叹黄昏近,努力在今夕。退休后的马崇文依然没有闲着。他被选为云南省老科协理事、大理州老科协副会长、巍山县老科协会长、中国回族学会理事、云南省回族研究会理事、大理州回族学会副会长、巍山回族学会会长。这些满带光芒的头衔的背后,是沉甸甸的责任。在马崇文看来,退休并不是为人民服务的结束,而是新的为人民服务的开始。退休后的他,每次中共中央和国务院下发重要文件,他都自觉学习。另外,他还不计报酬,把许多年的研究成果整理编印成《养牛与疾病防治》、《农民养牛手册》、《农民养羊手册》、《科学养牛新技术》,既为基层科技人员提供了业务指导,也为农民提供了科普知识。他还在多种刊物上发表多篇文章,并一有空就到各地讲课达一百二十多场次,为畜牧部门编写《畜牧志》,并担任巍山强制戒毒所的顾问,经常与戒毒人员谈心,并教授他们畜牧兽医方面的技术。 

    2006年9月,在实施“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退休后的马崇文参加了中共中央统战部隆重召开的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贡献经验交流暨表彰大会,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贾庆林主席、回良玉、何鲁丽、成思危等人的亲切接见;2006年10月29日,他被评选为“感动中国畜牧兽医科技创新功勋人物”,成为全国二十五个被表彰人物之一,也是回族中唯一受到表彰的人。

在旁人看来,马崇文的事业已经走到了巅峰。而且,作为一名早已退休的老人,他早应不问世事,安然地享受天伦之乐。可是,同以往一样,马崇文仍然只把荣誉看成鞭策和更大的责任。他依然活跃在畜牧兽医基层的第一线。在他和同事的共同努力下,三十二年来,巍山县的畜牧业持续增长。2012年前三季度,畜牧业生产保持良好发展势头,受生猪生产周期和主要畜禽市场上涨、国家扶持政策和项目拉动的影响,巍山县全县生猪存栏有所增长、猪肉供应充足,仔猪、活猪、猪肉价格平稳回落,肉牛、肉羊价格大幅上涨,存出栏较快增长,养殖效益明显,家禽生产平稳发展,到三季度末,全县畜禽养殖总量为153.21万头(只),其中生猪存栏19.71万头(能繁母猪2.68万头),牛存栏9.11万头,羊存栏15.21万只,禽存栏107.45万羽,出栏生猪20.2万头,同比增8.54%,出栏肉牛6.98万头,同比增9.94%,出栏黑山羊16.3万只,同比增2.6%,出栏禽150万只,同比增1.85%,实现肉类总产32671吨,同比增7.73%,禽蛋产量1613吨,同比增10.88%,牛奶2511吨,同比增12.19%,畜牧业产值59736万元,同比增19.4%。

2012年前三季度,巍山县畜种改良和标准化规模养殖也稳步推进。紧紧围绕改良畜禽品质、提高个体生产水平、促进农民增收的工作目标,加强牛冻精良改良,大力推广猪人工授精技术,1-3季度完成牛冻精改良19883头,居全省之首,同比增6.37%,猪改良22776窝,同比增27.06%,其中猪人工授精9307头,马匹改良358匹,推广良禽18.9万羽。马崇文还与同事一起,结合各乡镇发展特色和优势,扶持养殖户扩大规模,积极引导大户向小区集结,指导小区内的大场、大户把养殖场当企业办,用工业化的理念谋划养殖产业化发展,新建成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小区4个,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25个,在建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7个;建成奶水牛养殖小区2个,肉牛标准化规模养殖场5个,在建肉牛标准化规模养殖场1个;建成肉羊标准化规模养殖场1个,在建肉羊标准化规模养殖场2个。畜牧业的增产增收为农民带来了巨大的实惠。而马崇文谦虚地认为,这些成绩的取得凝聚了全县畜牧兽医工作者的心血汗水,他只不过是畜牧兽医队伍中最平凡的一员,做了自己力所能及的事。

有人说:“马崇文同志的奖章无法计数。”也有人说:“马崇文同志的职务多如星星。”但马崇文说,他不过是选择了他热爱的事业,并把这份事业从始至终地做好,做得更好,做到最好。


他对母校的感怀和寄语

我们的成才,我们的成功凝聚着母校的教育和栽培。我永远铭记在心,感恩之心常存。一个曾经创造了人类文明的民族,没有理由总是受到别人的欺侮。今日,在中国和中华儿女面前,再也没有任何力量能够阻挡中华民族强大崛起的脚步!历史将会证明,我们的中华民族定会再次迎来盛世。所以我们必须从陈旧的、封闭的思维模式的束缚中解脱出来,敢于打破传统,敢于大胆改革创新、审视权威、否定权威,使我们得到不断的创新。不要问国家可以为你做什么,你应该要问自已可以为国家做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