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校友风采

李华春

2022-05-20  阅读数:13457 

校友简介

李华春,男,汉族,1959年1月出生,云南省曲靖市麒麟区人,1992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博士,研究员,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1982年毕业于云南农业大学畜牧兽医系兽医专业(本科),获学士学位,2000年获澳大利亚悉尼大学兽医学博士学位,2001年遴选为首批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曾任云南省热带亚热带动物病毒病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云南省畜牧兽医研究所副所长。现任云南省畜牧兽医科学院院长、党委书记、二级研究员,云南省热带亚热带动物病毒病重点实验室主任,享受云南省和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兼任云南畜牧兽医学会理事长,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常务理事,云南省畜牧业协会常务理事,云南免疫学会常务理事,《云南畜牧兽医》杂志主编,国家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首席专家,澳大利亚默多克大学(Murdoch University)兼职教授(Adjunct Professor)和博士生导师、云南农业大学硕士生导师,中央直接联系和掌握的高层次专家,云南省委联系专家,国家科学奖评审专家,科技部和生态环境部医学生物安全项目评估专家,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大湄公河次区域跨境动物疫病防控委员会执行委员,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东南亚—中国口蹄疫防控委员会(CSEACFMD)”委员,云南省现代农业生猪产业技术体系疾病控制研究室主任,“云南省动物疫病防控技术研究创新团队”带头人。曾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先进工作者(劳动模范)、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云南省有突出贡献优秀专业技术人才,云南省技术创新人才、云南省先进工作者、云岭楷模、兴滇人才奖提名奖等荣誉称号和奖励。


李华春



校友故事

1978年9月李华春考上云南农业大学畜牧兽医系兽医专业。这位曾有两年教师经历的年青人,在进入云南农业大学后,深知进入大学读书之不易。他十分珍惜这一机会,并知道四年后自己肩上担负的历史责任——赶超发达国家,实现我国畜牧兽医现代化的任务落在这一代人的肩上。因此,自入学以后,他在政治思想方面严格要求自己,在学习上十分刻苦努力。他除注重外语和每一门课的理论学习外,还十分重视每一次实验课、兽医临床的实习和毕业实习中的动手机会。李华春同学的刻苦学习精神和有较强的动手能力,给畜牧兽医系的杨瑞瑜、严泽富、李增莒和郭成裕等老师留下了极深的印象。1982年7月,李华春同学以优异的成绩从云南农业大学毕业,分配到云南省畜牧兽医科学研究所(现称云南省畜牧兽医科学院)工作。

1982年至1989年,李华春同志主要从事口蹄疫研究,先后参与完成口蹄疫“O”型、“ZB”型弱毒疫苗研究。其间1984年3月至10月在长春中国人民解放军兽医大学军事兽医研究所师从殷震院士学习口蹄疫诊断检测技术、口蹄疫单克隆抗体、细胞培养及其它动物病毒学研究技术。1989年12月至1990年12月他获中央引进国外智力领导小组办公室公派到澳大利亚昆士兰州Oonooba兽医实验室做访问学者,其间1990年7月至1990年8月获澳大利亚农业部资助到澳北区达尔文兽医实验室培训。在做访问学者期间,主要学习动物蓝舌病及相关虫媒病病毒分离鉴定、疫苗和媒介昆虫研究技术。

1991年回国后,李华春同志加入我国著名动物传染病学家张念祖教授为带头人的蓝舌病研究团队,参与国家“八五”、“九五”科技攻关动物蓝舌病研究项目。同时致力于推动中—澳国际合作,引进建立了澳大利亚国际农业研究中心(ACIAR)“中国蓝舌病流行病学及控制研究”项目,在项目中承担“动物蓝舌病监控群建立研究”,并主持省自然科学基金“动物蓝舌病传播媒介库蠓研究”。在我国首次应用动物监控群(Sentinel Animal)监测技术在云南多地建立了BTV监控动物群,定期开展BTV分离和血清学监测,研究发现我国存在三种重要的BTV传播媒介-库蠓(C.actoni、C.imicola、C.brevitarsis)。通过国际合作,获援助项目资金150多万澳元,三菱越野车1辆和各种仪器设备50多台套,有30多人次获澳方资助赴澳大利亚进修、交流和学习。1994年8月他到马来西亚国家兽医实验室参加澳大利亚蓝舌病培训班培训。1995年在昆明成功主办“第一届东南亚及太平洋地区蓝舌病学术讨论会”。参与完成的蓝舌病研究成果获云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由于他对中—澳蓝舌病国际合作做出了贡献,被澳大利亚国际农业研究中心(ACIAR)授予John Allright奖学金,于1996年2月至2000年8月赴悉尼大学攻读兽医博士学位。

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李华春同志主要开展蓝舌病病毒(BTV)重组基因工程疫苗病毒壳粒样(Core like particles, CLPs)和非结构蛋白-1(non-structure-1, NS-1)疫苗研究,完成2次100余只羊的免疫试验和攻毒试验,发现BTV CLPs可能改变免疫反应中辅助性T细胞(Th2/Th1)的比例,绵羊免疫重组的BTV CLPs疫苗能够诱导Th2反应,从而降低Th1的细胞毒性反应和对组织的损伤,产生部分群特异保护,减轻临床症状,保护率在75%左右,而重组NS-1疫苗不能诱导绵羊产生免疫保护。在国际上首次建立了应用clinical severity index (CSI)评价绵羊蓝舌病发病程度和疫苗免疫效果的方法。

此外,在攻读博士期间的1998年3月至2000年3月,李华春同志还受聘于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农业部伊莉莎白麦克阿瑟(Elizabeth Macarthur)农业研究所病毒实验室技术官(Technical Officer)岗位从事鸡新城疫病毒分离和诊断检测工作,承担澳大利亚1964年来第一次发生鸡新城疫病的周末和节假日病毒分离鉴定任务。2000年7月撰写完成《Recombinant Vaccine for Bluetongue Disease of Sheep》博士论文并获博士学位。

2000年8月回国后,李华春同志被云南省畜牧局任命为云南省热带亚热带动物病毒病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并由助理研究员晋升为副研究员。他主持云南省人才培养与引进项目“口蹄疫分子流行病学及免疫预防学研究(2001PY079)”、云南省科研院所技术开发研究专项“兽医诊断检测技术开发研究(2001KFZX-46)”两个项目的研究工作。由于工作积极,成绩突出,在国内外期刊上发表论文16篇,2001年8月破格晋升为研究员,并任命他为云南省畜牧兽医研究所副所长。同年他被遴选为首批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003年他主持省科技攻关“动物重大疫病(Q)型防疫疫苗开发与应用(2003NG06)”项目的研究。经过几年的深入研究,他取得了突破性的研究成果,即在国内率先研制成功FMD AC-ELISA、LPB-ELISA,研究成果获2007年云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004年8月他被省畜牧局任命为云南省畜牧兽医科学院院长、党委书记,并兼任《云南畜牧兽医》杂志主编,他肩上的担子更重了。2005年云南省送他到国家行政学院“百千万人才工程”班学习。学习回来后,他更加努力工作。2006年,云南省畜牧兽医学会老理事长杨志民教授辞去学会理事长职务,同年10月李华春同志当选为云南省畜牧兽医学会理事长。随后又当选为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常务理事和云南省畜牧业协会常务理事。

2008年,在取得上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李华春同志又主持了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口蹄疫ELISA检测方法中试与示范(2008GB2F300297)”、科技部科技人员服务企业行动“口蹄疫疫苗生产工艺改进(2009GJF30035)”等项目。经过进一步深入的研究,他研发成功FMD固相C-ELISA诊断试剂盒,其敏感性和特异性明显高于LPB-ELISA,可替代微量细胞中和试验,用于FMDV抗体检测和疫苗免疫效果评估,并能在4℃长期稳定保存,适用于基层推广应用,属世界首创,已申报专利。建立了“O”型FMD疫苗生产中的抗原与免疫的相关性评价、抗原稳定、146S抗原定量、生产质量控制和免疫效果评估技术。研制成功的“O”型口蹄疫高效疫苗,突破了国内外口蹄疫疫苗不能诱导猪产生中和抗体的技术难题,免疫后中和抗体滴度最高达到1:4096,先后在省内外30多个规模化养殖场免疫猪和牛近60万头。提出仔猪1日龄口蹄疫免疫方案,确保免疫猪场和牛场无口蹄疫疫情发生,累计为企业避免经济损失1.425亿元。部分技术在内蒙古金宇集团生物制药厂和中牧实业股份有限公司保山生物药厂转化应用,为企业实现销售收入2.3亿元,税后利润3200多万元,避免疫病损失,间接经济效益36亿元。研究成果2011年获云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云南的养猪状况与其他省一样,存在着猪病多、病难治等问题,尤其是2007年猪的蓝耳病蔓延到26个省(市、区),猪的疫病已严重的威胁着我国养猪业的发展。李华春根据养殖业中急需要解决的问题,从生产实际出发,2008年主持省农业科技创新工程“云南省规模化养殖场主要动物疫病防控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2008LA019)”,2012年起承担省重大科技专项“规模化种猪场疫病防控技术集成与示范(2012ZA017)”,并担任云南省现代农业生猪产业技术体系疫病防控岗位科学家。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开展动物疫病高通量多病原快速诊断检测技术研究,在国内率先建立了应用MagMax Express核酸提取技术和Real time PCR fast的高通量快速检测技术,可同时对口蹄疫、猪瘟、猪蓝耳病、猪圆环病毒病、猪细小病毒病、猪伪狂犬病、猪喘气病、动物蓝舌病、牛病毒性腹泻、羊痘等疫病进行多病原、多动物检测,3-4小时能够同时完成50-200头动物、5-10种疫病的诊断检测。建立血清学检测、病原分离鉴定等诊断检测方法35种,为全省172个养殖场提供诊断检测服务,涉及15000头种猪、63万多头仔猪、34万头肥猪、2000头牛、3000只羊,并根据检测结果提出疫病防疫技术指导,杜绝重大疫情发生,减少直接经济损失2007万元,间接经济效益10亿元左右。

2010年,李华春教授完成了他所主持的国家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边境地区动物疫病防控技术研究(200803026)”动物蓝舌病疫苗研发。承担了全国蓝舌病检测和《蓝舌病防治技术规范》、国家“欧洲BTV-8型监测方案”的制定,主持完成农业部948项目“家畜虫媒病毒防控关键技术的引进及应用(2010-Z51)”,承担国家欧洲BTV-8型监测任务和BTV国家标准修订。2012年他承担国家“十二五”农村领域国家科技计划“动物疫病分子诊断技术研究与产品创制”子课题“蓝舌病病毒基因分型检测试剂盒的研制(2012AA101301-1)。他作为首席科学家联合兰州兽医研究所、哈尔滨兽医研究所、中国动物卫生与流行病学中心、广西兽医研究所、广东兽医研究所、江苏兽医研究所、湖北兽医研究所、新疆畜牧科学院、内蒙古兽医研究所、山西农业大学完成国家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重要牛羊虫媒病毒病防控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的牵头申报工作并通过立项实施,在全国建立了11个虫媒病毒监测点开展蓝舌病、牛流行热、鹿流行性出血热和阿卡斑病研究,现已建立了四种病的高通量病原核酸检测技术、C-ELISA技术和病毒分离鉴定技术。2012年6月云南省送李华春教授到井冈山干部学院“2012年第一期院士专家班”学习。



在国际合作方面,除上世纪开展的中—澳蓝舌病国际合作外,2004年以来,他代表国家承担亚洲开发银行(ADB)和联合国粮农职(FAO)“大湄公河次区域(GMS)跨境动物疫病防控与减贫(GCP/RAS/233/ASB)”项目、OIE“东南亚-中国口蹄疫控制行动(SEACFMD)”和“上湄公河口蹄疫区划与动物流动管理合作”、农业部“实施OIE中国和东南亚口蹄疫行动计划”等项目。他承担完成商务部、农业部援外培训项目4项,举办FAO口蹄疫诊断技术培训班1期。2009年他被澳大利亚Murdoch大学聘为客座教授(adjunct Professor)和博士生导师,现已指导培养出博士研究生1名。他多次作为中国代表出席FAO和OIE在泰国、越南、老挝、柬埔寨、缅甸、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日本等国召开的口蹄疫、蓝舌病防控和兽医实验室能力建设及生物安全国际会议。2004年、2009年他分别在景洪市、芒市组织召开了第三次和第八次OIE“上湄公河口蹄疫区划与动物流动管理会议”、2006年在昆明召开了FAO“第二次GMS跨境动物疫病(TADs)防控合作”会议,2012年在丽江召开OIE“第十八次东南亚-中国口蹄疫防控大会”。确立了我省勐腊、江城、绿春和金平与越南莱州省、老街省和老挝乌多坶賽省、南塔省共同建立上湄公河口蹄疫控制区(UMZ),开展口蹄疫联防联控。他为越南、老挝、缅甸、柬埔寨、泰国培训兽医技术人员500多人次;获国际组织资助派出40多人次出国培训和出席国际会议;多次向农业部提供“云南边境动物跨境流动与口蹄疫传入风险分析调查报告”。受农业部委托,主持起草了上报外交部、商务部和财政部的《西南边境口蹄疫防控项目建议书—中国加入OIE东南亚口蹄疫控制行动计划》,其中“境外实验室和疫情监测站建设”建议被采纳,温家宝总理在越南河内召开的 “第十三次中国与东盟领导人会议”上承诺“加强中国-东盟跨境动植物疫病防控合作,与东盟国家共同建设跨境动植物疫病防控监测站20个,建设疫情预警信息系统,交换共享信息,建立联防联控机制,提高防控能力”,为促进我国动物疫病防控国际合作,提高我国对国际组织和周边国家的影响力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实验室平台建设和人才培养方面,2004年以来,他承担完成“云南国家外来动物疫病诊断实验室”建设和三级生物安全实验室(BSL-3)、动物三级生物安全实验室(ABSL-3)、诊断检测试剂生产GMP车间的规划设计、环境评估和建设改造工程,国家和云南省共投入建设投资2200多万元。他还完成BSL-2、BSL-3、GMP车间的改扩建和ABSL-3土建任务共计3100M2,仅设备投资一项就达1000万元,新添仪器设备100台套,使实验室成为全国同类实验室中最先进的实验室。

李华春教授自工作以来,一直以共产党员的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尤其是在担任云南省热带亚热带动物病毒病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和云南省畜牧兽医研究所(现称云南省畜牧兽医科学院)副所长以后,勇挑重担,勇于开拓,在搞好领导工作的前提下,积极申报和主持承担研究课题。带领团队建设实验室,使实验室成为全国同类实验室中最先进的实验室。他带领的团队中共培养博士7名、硕士18名、高级研究人员16人,有3人入选省学术技术带头人、5人入选省技术创新人才。“十一五”以来主持国家和省部级项目30多项,累计经费4500多万元。他本人在科学研究方面也是硕果累累: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一项,国家科委科技进步三等奖一项,云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二项、二等奖一项、三等奖四项,农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二等奖一项。申报发明专利2项,先后在国内外期刊上发表研究论文50余篇。

由于成绩突出,李华春教授先后获国务院特殊津贴、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先进工作者(劳动模范)、云南省有突出贡献优秀专业技术人才、云南省科技创新人才、云南省政府特殊津贴、云南省先进工作者、云岭楷模、兴滇人才奖提名奖等荣誉称号和奖励,以表彰他为云南省乃至全国畜牧兽医科学研究事业方面所作出的贡献和在搞好全国畜禽疾病的诊断、防制工作,杜绝重大疫情发生,减少农民和养殖场的经济损失,为畜牧业的发展保驾护航所作出的杰出贡献。

李华春同志在国际会议上发言:承蒙动物科技学院和张以芳教授提供宝贵资料,特此致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