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6-20 阅读数:9659
校友简介
叶敏,男,汉族,1960年7月出生,云南省昆明市人,博士,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1982年毕业于云南农业大学植物保护系植物保护专业,获学士学位;1990年获云南大学生物系植物学专业理学硕士学位;1993年3月至1994年10月在英国雷丁大学(University of Reeding)做访问学者,进行杀菌剂的作用机理研究;2007年获获云南农业大学博士学位;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在英国安普顿大学(University of Soathampton)做访问学者,从事植物挥发性成份与植物有害生物间的化学通信研究。曾任云南省农药检定所副所长、研究员,云南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副院长。现任云南省植物病理重点实验室主任,兼任中国生态学会化学生态专业委员会委员、农业部杀虫剂登记田间药效试验技术负责人、云南省农药产品质量审核专家,享受云南省政府特殊津贴。
叶敏
校友故事
1977年7月,叶敏高中毕业。17岁的他与全国同届高中毕业生一样都被卷入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历史洪流,被分到富民县永定公社瓦窑大队插队落户。农村的艰苦生活和繁重的体力劳动磨练了他坚强的意志。看到田里的水稻得了“稻瘟病”,社员没有什么好的防治办法,眼睁睁地看着一大片、一大片的水稻相继发病,稻谷大幅度减产,辛辛苦苦劳动了一年,连温饱都无法解决。他看在眼里,记在心上,立志要改变这一落后的面貌,让农民过上好日子。1977年10月中旬的一天,叶敏在《云南日报》上看到恢复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的报道后,白天在艰苦的劳动之余,夜晚在闪烁的煤油灯下如饥似渴地读书,争分夺秒地解题,积极备战“文化大革命”后的首次高考。每当回忆起这段经历,他总是深有感触地说:“知青生活是自己人生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没有那段艰苦生活的砺练,就不会有现在守真善良、荣辱不惊的人生境界。”
叶敏出身于书香之家,从小受到来自外祖父和父母亲的文化熏陶,不满5岁的他就开始认字背书,学前已能读书看报。他的父母亲都是为教育事业贡献了毕生精力、桃李天下的高级教师。受父亲的影响,他自幼就对自然科学有着浓厚的兴趣,从小学四年级开始便迷恋上了无线电技术。在父亲的言传身教下,他利用业余时间从矿石收音机和简单晶体管收音机的制作开始,孜孜不倦地探索无线电的奥秘,读高中时用示波管制作了家中的第一台电视机。这样的作品在电子元件极度匮乏、业余制作水平普遍不高的年代,着实令很多业余爱好者惊叹。他少年时代的理想就是长大后当一名无线电科学家。高考正式报名前一天的晚上,叶敏整夜没有睡觉,思想在反复斗争,翻来覆去地想是报考成都电讯工程学院无线电专业,还是报考云南农业大学植物保护专业?这时,生产队水稻得了“稻瘟病”后社员束手无策的无奈神情又浮现在他的眼前。他下定决心,最终选择了云南农业大学植物保护专业为高考的第一志愿。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经过无数个不眠之夜的苦读,1978年3月,叶敏如愿考入云南农业大学农学系植物保护专业,成为文革后恢复高考制度的第一届大学生。经过文革的洗礼和知青生活的磨练,他和千千万万77级的大学生一样,无比珍惜这个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恨不得把所有的时间都用来读书。大学四年,他一直品学兼优,在刻苦钻研专业知识的同时,通过大量阅读课外书籍开阔自己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视野,尤其是对英语的学习特别重视。这为他日后的职业生涯积蓄了能量。与人为善、乐于助人是他从小受到教育而形成的优秀品质。大学四年,他利用自己的一技之长——无线电修理技术,为同学们无偿修理收音机、录音机等家用电器和生活用具,大大方便了同学们的生活和学习,被同学们亲切地称为“我们的小炉匠”。时至今日,他业余电子制作的热情仍不减当年,自少年时代开始养成的逻辑思维习惯和练就的过硬动手能力,为后来学习和操作新的尖端科学仪器和从事科学研究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982年1月,叶敏从母校毕业,分配到云南省植保植检站,在我国著名植物保护学家——田长炜站长的指导下,从事农药应用技术的研究与推广工作。1983年,我国开始全面停止生产和禁止使用有机氯农药。针对当时替代有机氯农药的新农药应用技术资料极度缺乏的局面,他充分发挥自己英语好的优势,翻译了大量有关国外新农药的文献资料,并与田长炜站长一道编撰了《替代有机氯的农药新品种》一书,由云南科技出版社出版,为云南省有机氯农药的替代工作,提供了不可多得的技术资料。同时,为适应替代有机氯农药的新型农药在云南省的适应性试验需要,叶敏同志负责组建了云南省农药田间药效试验网,组织地(州、市)、县开展新农药替代品种的试验示范,从应用技术上保障了云南省有机氯农药替代工作的顺利进行。在努力工作的同时,他十分注重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和知识水平。经过艰苦不懈的努力,1987年9月,叶敏考上云南大学生物系植物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师从张跃华教授。经过3年的学习,修完硕士研究生课程,于1990年5月顺利通过论文答辩,获得云南大学理学硕士学位。1993年3月,凭着过硬的外语功底,他通过了国家出国留学选拔考试,由国家公派到英国雷丁大学(University of Reading)做访问学者,在Roland Fox博士的指导下从事杀菌剂的作用机理研究。他在植物病原真菌对苯并咪唑类杀菌剂的抗性机理研究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绩。1994年10月,叶敏结束了在国外的研究工作回到云南省植保植检站,继续从事农药应用技术的研究与推广。
1997年云南省农药检定所成立,叶敏被任命为副所长,全面负责云南省的农药管理工作。他首先建立健全农药分析和农药残留检测实验室,从国内外购进先进的仪器设备,如高效气相色谱分析仪、高效液相色谱仪等,为云南省的农药分析和农药残留检测搭建国内一流水平的工作平台。他坚持刻苦钻研农药分析和农药残留检测技术,用专业技术指导农药管理。他组织建立了云南省蔬菜农药残留监测体系;先后建立了8种新农药的色谱分析方法,其中《抗蚜威的气相色谱分析方法》被《中国实用科技成果大辞典》收录,《米乐尔的气相色谱分析方法研究》被《中国农业文库》收录,其余方法均在《农药》、《农药科学与管理》等核心期刊上发表。在农药分析、农药应用技术和农药环境行为研究方面硕果累累,所完成的科研项目分别获1997年和1998年云南省十二项重大农业科技成果推广三等奖、1999年云南省科技星火二等奖和2001年全国农牧渔业丰收一等奖。他获云南省农药产品质量标准审核专家资格认证,主持制定印楝素原药云南省地方产品质量标准,为农药生产企业修订农药企业产品质量标准126项。获农业部杀虫剂登记田间药效试验技术负责人资格认证,先后主持完成了国家的杀虫剂登记田间药效试验284项。由于他工作努力,成绩突出,2002年晋升为研究员,2003年经云南省人民政府的批准享受云南省政府特殊津贴,以表彰他对云南农业技术的突出贡献。
叶敏同志在2003年被云南农业大学聘为硕士研究生导师,并于2004年6月调入云南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农药学系任教,开始了和父母亲一样教书育人的教师生涯,工作重心由从事了二十三年的农药应用技术研究和推广,转移到了突出理论基础的农药应用基础研究和研究生指导。面对自己职业生涯中的又一次挑战,他不畏困难,奋力拼搏,努力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在较短的时间内适应了新的环境。叶敏同志善于理论联系实际,将自己多年积累的田间观察结果、实际工作经验和科学研究成果融入课堂教学,深入浅出、生动活泼地向学生传授农药知识,讲授的“农药学”、“农药分析与残留检测”、“农药学研究进展”等课程,受到学生的高度赞誉,他是一位深受学生欢迎和爱戴的好老师。2004年9月,他师从中国工程院院士朱有勇教授攻读博士学位,主要从事紫茎泽兰中抑菌活性物质的提取、分离、化学结构鉴定和生物活性研究,撰写了题为《紫茎泽兰代谢产物的抑菌活性研究》的博士论文,2007年5月顺利通过论文答辩,获云南农业大学农学博士学位。2008年经学校学位委员会评议,批准叶敏老师具有博士研究生指导资格。学校聘他为博士研究生导师后,他更加处处以身作则,为人师表,严格要求学生也严格要求自己,在着力提高学生理论水平的同时,注重系统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发挥自身的外语优势,不间断地对学生进行强化训练,促使学生提高外语水平。他指导的2008届硕士研究生吴磊在研究生学位英语考试中取得了全校第二名的好成绩。他到云南农业大学执教后,在科研工作方面,充分利用云南省的资源优势,紧密结合农业生产实践,研究水平稳步提高。他参加由4个国家的6个实验室共同制定“国际农药分析协作委员会(CIPAC)印楝素(azadirachtin)原药标准分析方法”的协作研究,独创的HPLC分析优化条件被CIPAC采用;在国内首次解决了准确定量分析水基型制剂中印楝素含量的难题,研究成果“农药水基型制剂中印楝素的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方法”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专利号:ZL 2005 1 0048760.0);首次发现了紫茎泽兰中具有对植物病原菌具有抑菌活性的成分,研究成果“紫茎泽兰提取物用于植物病害防治”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专利号:ZL 2005 1 0048759.1)。他在植物源农药的研发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研究成果,研究项目获2006年云南省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由于工作努力,业务能力强,2006年2月叶敏被任命为云南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副院长,主管学院的科研工作。
叶敏同志(左)在实验室工作
2009年1月叶敏教授获国家留学基金资助,赴英国南安普敦大学(University of Southampton)做访问学者,在著名化学生态学家Guy Poppy教授的实验室从事植物挥发性成分与植物有害生物间的化学通信研究。他在物理因子胁迫甘蓝挥发物释放对蚜虫及其寄生蜂行为影响的研究方面,成效显著。2010年1月结束在英国的工作回到祖国后,很快就在云南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组建了农药与化学生态实验室,研究在农药胁迫条件下植物挥发性成分与农业有害生物,特别是与植物病原微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在云南开辟了一个新的研究领域。由于工作业绩突出,2010年他当选为中国生态学会化学生态专业委员会委员,2012年3月他被任命为云南省植物病理重点实验室主任,全面负责实验室的科研和管理工作。他在植物源农药研究领域取得的成就受到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UNIDO)和联合国亚太农药协作网(RENPAP)的高度关注,2013年8月应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和亚太地区农药协作网的特别邀请,代表中国出席了在泰国首都曼谷召开的联合国亚太地区农药协作网年会,并做了题为《云南植物源农药的研究与发展》的大会报告,得到与会代表的高度评价。
叶敏教授出席联合国亚太地区农药协作网年会
叶敏教授自2004年任教以来始终求真务实,锐意进取,在自己的研究领域内孜孜不倦地探求科学的奥秘。他为人师表,教书育人,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植物保护专业技术人才。截至2012年为止,他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云南省自然科学重点基金项目1项、云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昆明市科技攻关项目1项,以及其它科技项目5项;参与国家科技攻关项目1项和973项目2项。在《Allelopathy Journal》、《Molecular Ecology Notes》、《Advanced Materials Research》、《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中国生态农业学报》等SCI、EI和国内核心期刊上发表研究论文56余篇。“紫茎泽兰提取物用于植物病害防治”、“农药水基型制剂中印楝素的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方法”等10项研究成果获得国家专利授权。培养硕士研究生25名,博士研究生2名,更有无数的本科学生得到他的教诲和指导。他为云南省和我国的植物保护事业和农业生产以及人才培养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叶敏教授实现了当年在高考报名前的承诺:“如果能考上云南农业大学植物保护专业,自己一定好好学习防治农作物的各种病、虫害的知识,很好地为社员服务,搞好农作物的病、虫害防治,保证粮食增产、丰收,让农民过上好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