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9-11 阅读数:5775
陈昱君,女,汉族,1960年9月出生,河南省南阳市人;中国民主同盟盟员;1995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研究员,云南省有突出贡献优秀专业技术人才。1982年毕业于云南农业大学植物保护系植物保护专业(本科),获学士学位。曾任云南省文山州农业科学研究所办公室副主任、副所长、文山三七研究所党支部书记、副所长、文山州三七研究院党总支书记、副院长。曾兼任云南省青年联合会第八届委员会委员、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云南省第八届委员会委员、文山州青年联合会第二届、第三届委员会副主席、中国民主同盟文山州总支第三届支委会副主委、第四届支委会主委、民盟文山州委员会副主委。现任文山学院文山三七研究院研究员。曾获文山州巾帼建功活动先进工作者、中国昆虫学会第二届青年科技奖、文山州科技工作先进个人、文山州先进工作者、云南省有突出贡献专业技术人才、云南省先进工作者、云南省科技创新人才等荣誉称号和奖励。
陈昱君
1982年7月,陈昱君以优异的成绩从云南农业大学毕业,分配到云南省文山州农科所工作。她工作努力、踏实,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工作。她主持完成了州科委攻关项目“陆稻根蚜发生规律及防治研究”,明确了危害陆稻的根蚜分类地位,探明了害蚜的生活习性及发生规律,并开展防治示范工作,为山区农民群众挽回稻谷损失30.24万公斤。陈昱君同志还主持承担了云南省应用基础研究基金项目“缢管蚜寄生蜂保护利用研究”,首次发现并与昆虫分类专家合作定名两个蚜小蜂新种,分别为缢管蚜小蜂(Aphelinus Rhopalosphiphagus.Yang et Chen)、文山蚜小蜂(Aphelinus Wenshanus.Yang et Chen),填补了昆虫分类学上的空白。同时摸清优势蜂种缢管蚜小蜂生活习性、消长规律及人工繁殖技术,为保护利用天敌,实施害虫生物防治奠定了基础。由于她工作积极、成绩突出,先后被评为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并被任命为文山州农科所办公室副主任和副所长。
1998年10月8日,陈昱君同志调到文山州三七研究所工作。此时她在农作物病害方面的研究已做出成绩,其事业正顺利向前发展。但是她听从了党组织的安排,服从大局,到文山三七研究所担任副所长。从此以后,陈昱君同志就把三七病害的研究和病害防治工作作为自己的事业,开展研究工作。她和她的团队针对影响三七生产的主要病害展开了深入细致的研究,明确了导致三七黑斑病、三七圆斑病、三七根结线虫病、三七根腐病等病害的病原;研究了三七黑斑病、三七圆斑病病原生物学特性;摸清了三七黑斑病、三七圆斑病、三七根腐病的发生规律;建立了三七黑斑病预测模型;探明了病害发生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筛选出一批安全有效的病害防治药剂,取代了传统农药。她还对选用优质种苗、种子包衣、土壤熏蒸、深翻错沟、生物制剂等技术和措施控制三七根腐病的效果作了深入的研究,并获得成功。该研究成果已得到广大七农的应用,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她围绕韩国提出的对我国出口甘草限量检测苯醚甲环唑的要求,在国内率先开展了该成分在三七上的检测方法研究,为进一步开展三七农药安全使用研究和标准制定奠定了基础。
她针对文山州三七病害家底不清的情况,组织团队开展了三七病害普查,明确了三七病害有侵染型病害、非侵染型病害两大类型。侵染型病害有19种,按受害部位来分,其中根部病害8种、地上部病害11种;有复合侵染病害2种、真菌性病害11种、细菌性病害1种、病毒病害2种、粘菌病害1种、病原线虫1种、待鉴定病害1种。非侵染型病害有9种,其中气候型病害5种、营养型病害4种。三七害虫有14种,其中地下部害虫8种、地上部害虫6种。其他有害生物6种,其中蛞蝓类2种、蜱螨类1种、鼠类3种。这项普查工作,为日后进一步搞好文山州防治三七病害提供了最基础、最可靠的宝贵资料,也为其他地区防治三七病害提供了有参考价值的资料。她先后主持和参加国家、省(部)和文山州的研究课题17项;研究成果获云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3项,文山州科技进步奖11项;在《特产研究》、《土壤》、《西南农业学报》等国家和省级期刊发表论文64篇,并由副研究员晋升为研究员。
2012年文山三七研究院并入文山学院后,陈昱君同志把时间和精力都用于三七病害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方面的研究工作方面,为三七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再次作出了贡献。
她个人的感悟:在基层科研单位,我们从事科研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解决生产实际存在的问题。因此,能得到群众认可,我们就感到满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