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校友风采

梅为云

2022-09-29  阅读数:526 

校友简介

一名农大学子和他的“柿”业


——果树专业毕业生梅为云


梅为云,男,汉族,1969年10月出生,云南省石林县人,高级农技师、助理农艺师。1993年毕业于云南农业大学园艺系果树专业(本科),获学士学位。1995年9月独立创办“石林绿色企业花卉基地”任经理;1998年4月独立创办“石林绿汀甜柿产品开发园”任经理;2003年4月发起创办成立“石林绿汀甜柿产品开发有限公司”任总经理;2004年9月牵头创办成立“石林绿汀甜柿产品开发协会”任会长;2007年3月投资成立“石林印象柿子食品文化有限公司”任董事长;2008年2月当选石林县政协第七届常委和石林县青年联合会副主席;2011年9月与外商合作搭建招引外资的平台,在香港成立“绿汀信宇(香港)投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任董事;2012年5月发起创办成立"石林助林网电子商务有限公司"任董事长。


梅为云


创业的艰辛之路

和大多数的农大校友一样,梅为云也有着一个艰辛的童年。他的父母都是农民,家中共有兄妹5人。因为家庭经济状况拮据,梅为云的姐姐读完初中就开始外出打工,而“脚下”的2个弟妹也因为他上大学而中断学业。这样环境下成长起来的梅为云,深感自己责任的重大。1993年从云南农业大学果树专业毕业后,梅为云的命运已经不再属于自己。当时,被评为优秀毕业生的梅为云,毕业后被分派到昆明重机厂绿化科工作,月工资135元。虽然与一般人相比,这样的工资在当时并不算低,但是对于肩负着整个家庭期望的梅为云来说,这样的收入还是显得太低。更重要的是他不甘心每天简单地重复劳动。于是,仅仅干了两个星期,他便辞去了这份在当时看起来非常金贵的“铁饭碗”,来到一个种苗基地工作。这时,他的工资比原来翻了一倍多,并很快被提拔为生产部经理。

天生就有一种执着追求的梅为云,即便有了这份工作,还是始终有自己创业的想法。两年后,在自己的坚持和家人的支持下,再一次辞去了工作,毅然走上了一条艰辛的创业之路。

辞职后,梅为云回到家乡石林,借钱租地创办了绿化花苗基地。但不久就遭遇市场的残酷打击,血本无归。随后,他又借钱创办了果树苗木基地、溜冰场等项目。从1995年到1997年,连续3年时间,梅为云的生意总是“做一个亏一个”。亲戚害怕他开口借钱而躲开,没有谁相信梅为云会取得成功,有能力还他们钱。 

创业没有回头路。在家人的支持下,他再次干起了自己的果树专业。他通过妻子的关系,再次举债1万元,承包了一个50亩的果园。但是,命运之神又一次把梅为云抛弃了,由于果园前期管理很差,果树基础非常薄弱,到第二年,也就是1998年时,果园全部的收入仅有300元,还全部是靠卖甜柿得的。这时,梅为云的全部负债已经达到6万元。在当时,这是一个天文数字,巨大的债务常常压得他喘不过气来。


坚持不懈终成正果

再次投资无收益,家人也开始着急了,纷纷开始反对他的创业行为,劝其赶快将果园卖出去,以偿还部分债务。

然而,果树专业科班出身的梅为云发现,虽然大部分果树产量不佳,但园子里300棵甜柿树却显示出不错的经济效益,当时每公斤甜柿的市场售价5元,效益相当好。

“与众不同”的甜柿引起这位农大高才生的兴趣。他查阅了大量有关甜柿的资料,发现甜柿树全身都是宝,开发价值极高。甜柿果子本身含有丰富的维生素,营养丰富,常吃可软化血管,预防心脏动脉硬化,被誉为最有益心脏健康的“水果王”,还可加工做成柿子酒、柿丁脯等20多种加工产品;萼片可作中药;叶子含丰富的天然维生素C和黄酮等,可做成柿叶茶;落果既可以生产成价格昂贵的环保生态漆——柿漆,同时又可以提炼青果中的单宁用作化妆品原料和加工柿涩饮料;柿叶里提取的黄酮不仅可作天然食品着色剂,还具有药用保健功效,可作为药品的原料。了解到甜柿的巨大价值,梅为云对自己的甜柿之路有了更为坚定的信心。

1999年,在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上,梅为云种植的甜柿获得了农产品类银奖,这让甜柿从众多的农产品中脱颖而出,引起政府部门的重视。他得到了更多的扶持。

正是看到了甜柿潜在的可延伸的巨大产业链前景,这位雄心勃勃的年轻人第二年将50亩多品种的果园全换种成了甜柿,并注册成立了石林绿汀甜柿产品开发园,于是,石林县的第一个甜柿示范园就此诞生。正是在梅为云的不懈坚持下,他的甜柿之路也就从此开始快速延伸。


尝试“统一”办协会

2004年以前,种甜柿的农户都是自种自销。种得少的,自个挑到街上,一公斤往往3、4块钱就卖了;种得多的,独自租辆车运到昆明去卖,既费时又费力,成本又高。为了尽快脱手产品,农户彼此间还相互压价,形成小范围的恶性竞争。遇到大客户,又因为货源不足而失去合作的机会。

看着果农们“自相残杀”,梅为云心里很不是滋味。他认为农民要致富,就应该掌握说话权;要掌握说话权,就必须联合起来,走统一发展的路子;单打独斗成不了气候,最终只有被市场淘汰。2003年起,梅为云开始挨家挨户上门做宣传,动员联络农户,准备筹建甜柿产品开发协会。



梅为云在甜柿园工作

2004年3月,在石林县相关部门的支持指导下,梅为云牵头成立了石林绿汀甜柿产品开发协会,协会采取“龙头企业+基地+农户+协会”的运作模式,当年发展会员218户。当年产品实行统一品牌(使用绿汀商标)、统一分级包装、统一定价、统一销售,使一般好果从原来的每公斤3—4元卖到了6元,共销售甜柿800多吨,销售收入达830万元,农户平均每亩收入5000元。



开展培训传技术

2005年,对于身负全县甜柿产业发展重任的梅为云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为完成党和政府交给使命,他爬山进村,检测土壤pH值、测定土壤肥力、测量海拔高度等,确定甜柿栽种的适宜范围,并采取种苗优惠供应,甚至免费提供的方式,发动群众种植甜柿,带动农户走致富之路。对于没有栽种过甜柿的农户,梅为云带领自己组建的10人技术服务队,亲自深入田间地头,进行手把手指导,同时把自己精心编制的栽培技术手册发放到农户手中。他多次到村寨给村民宣讲甜柿市场前景和栽培技术。农民忙于地里的活计,只有晚上有空闲。梅为云事先跟村小组组长约好时间,由村小组长广播通知村民具体的培训时间和地点,自己携带多媒体设备上门为农户上技术课。村民们对他也十分欢迎,只要一有培训课,村民们总会早早地就集中好等候。如今,在各级党委政府和各有关部门的关心支持下,梅为云建起了能容纳200人上课的专业多媒体培训教室。从2005年至2008年,梅为云共开了培训课145场,听课的村民达13400人次,发放甜柿栽培管理技术手册近16700份。通过培训,使甜柿果农的栽培管理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此外,梅为云本人还亲自到示范户会员田间地头指导甜柿生产,送药上门共100多户(次)。对有困难的会员农户采取帮、扶、免、优政策,对残疾人会员采取免一亩甜柿苗的方式进行扶持,共赠送残疾人甜柿苗1600株,价值16000元;对相对连片农户会员和资金困难会员采取种苗优惠或免费的方式进行扶持。


拉动石林甜柿产业全面发展

通过梅为云多年的努力,石林县初步形成鲜甜柿出口,次果、柿叶的深加工,甜柿产业全面发展的局面。石林甜柿自1987年、1988年引种至今,已拥有种植基地2万余亩,其中出口备案基地500亩,出口备案加工厂1.3万余平方米。“甜柿出口鲜销”成为拉动石林甜柿出口创汇最大的一架马车。种植基地2万亩甜柿丰产园产量达到3万吨,有70%左右的产品达到出口标准(而目前普通农户种植的甜柿能达到出口标准的平均在30%以下);最理想状况可实现2.1万吨达到出口鲜销标准。目前,绿汀公司收购的合格甜柿鲜果均价为每公斤8元。根据多年开拓市场的经验,梅为云预测,甜柿鲜果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仅国内市场就有5万吨的销售潜力;全球其他地区每季将有10万吨的市场销售潜力。因此,他再一次率先前行,带动甜柿会员农户实现了出口创汇,石林甜柿走出了国门,走向世界。

“甜柿次果深加工利用”是拉动石林甜柿产业稳健发展的第二大马车。农户种植的甜柿,少则有30%、多则有50%左右是等外果。这些等外果作为鲜销困难较大,往往烂价充斥市场,有相当大一部分因病虫害而软烂在树上或是掉落地上,引来蝇、蛾、金龟子等虫害大量滋生繁殖,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石林2万亩甜柿林每年产生少则有9千吨,多则有1.5万吨的甜柿次果;另外,石林地区还有水柿和火柿大树2万株以上,每年有1000吨以上涩柿因无加工利用而被鸟食或软烂白白浪费掉。因此,梅为云带领大家采取多种措施对非商品甜柿进行深加工。他在实践中认识到,商品甜柿的深加工利用是稳定果农情绪,保障果农基本收入的基础。

“柿叶的深加工利用”是拉动石林甜柿产业进一步延伸产业链的第三大马车。农户种植甜柿时,按照正规化管理,每年春季每亩柿林将疏剪下来100公斤以上的柿叶,秋季还会自然凋落700公斤柿叶。2万亩柿林每年将有1万吨柿叶。这些柿叶若不加工利用将白白浪费掉。然而将其做成柿叶茶却是一种既补维生素C又补黄酮的高级饮品。经过市场调查和研究,梅为云认为,柿叶的深加工利用,是形成甜柿种植循环经济,实现果农进一步增收的良好项目。

多年来,梅为云兢兢业业,自强不息,勇于开拓。通过苦心摸索,不但在甜柿规范化栽培管理上有独到的经验,而且研发开发出了甜柿系列产品柿叶茶、柿丁脯、柿子糕、柿饼、柿子酒等,开创了甜柿副产物的循环利用,使农户实现稳定增收,延伸了甜柿产业链。在产品的营销方面,创出了品牌,打开了国际市场,将石林打造为“中国甜柿之乡”,为石林县有效地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共同富裕而贡献出力量。


对母校的感怀和寄语:

作为农大的学生,我觉得自己是幸运的,曾经充分享受到了学校图书馆带来的大量有用的知识,缩小了我作为一名果树本科生与社会和实际投资种植之间的差距。

如今再回到母校,美丽的新校区,更加先进的试验设备,更加优美的学习环境,更加丰富先进的图书馆真让我羡慕!所以,亲爱的小师弟、小师妹们,我们既然成为一名农大的学子,这就是一种缘分,是和农业的缘分!农业是一个国家稳定发展和强大的基础。请相信你自己的选择。四年的学业是多么的重要,用四年的时间汲取最大量的专业知识,应用自己熟悉的专业知识去就业、去创业,再把你的专业做到全市第一、全省第一、全国第一、全世界第一,那么您必定成功!

我只是一名普通的云南农大毕业的学生。我所走过的道路是弯曲的。我深知自己距离心目中的成功目标还很遥远。学无止境。我还需要向每一位校友学习!我衷心感谢云南农大,感谢所有的老师对我的培养。衷心祝福老师身体健康、祝愿母校更加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