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校友风采

陈勋儒

2022-04-11  阅读数:16757 

校友简介

     

 陈勋儒,男,汉族,1945年6月出生,云南省云县人,中国农工民主党党员,高级农艺师。1967年8月毕业于昆明农林学院农学系农学专业(本科)。曾任临沧地区(现称临沧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副所长,临沧地区农业技术推广站副站长,临沧地区农牧局副局长、局长,临沧地区行政公署副专员,云南省农业农村厅副厅长,云南省人民政府省长助理、副省长;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云南省委员会副主席,全国政协第十、第十一届常委;中国农工民主党云南省委员会主委、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央委员会副主席。现任云南省红十字会会长。

校友故事

陈勋儒从小随父母亲下地劳动,养成了热爱劳动和吃苦耐劳的优良品质。上中学时,每学期才能回家一次。从学校到家须走一天崎岖山路,路上饿了就吃几口干粮,渴了就喝上几口山箐沟水。就这样,陈勋儒克服了生活上的困难,勤奋读书,1963年9月以优异的成绩考上昆明农林学院农学系农学专业。许多老师如烟草专家徐天骝教授、植物生理学家肖常斐、水稻专家诸宝楚教授、蔬菜专家蔡克华教授、农业生物统计学专家昝维廉教授、植物保护学家段永嘉教授热爱科学、忘我追求、关爱学生、言传身教的事例,给年轻的陈勋儒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留美归国的“红薯教授”任运祥老师身着西装在田间劳作,配肥料时用手拌粪肥的情景,使陈勋儒难以忘怀,至今记忆犹新。这对于日后陈勋儒所形成的严谨的学风、朴实的作风和儒雅的情怀有着极其深刻的影响。



校友会图片.png

1967年8月,陈勋儒大学学习期满毕业。然而由于种种原因,陈勋儒与全省各大学同届大学生一样,都留在各自所在的学校等待分配工作。在等待分配的一年多的时间里,陈勋儒并未虚度时光,他一方面继续寻找一些专业书籍和杂志进行学习,拓大自己的知识面,提高自己的专业理论水平,另一方面积极参与实践活动,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通过读书和实践,他更加热爱自己所学的农学专业。这为陈勋儒日后从事农业科学研究和农业管理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68年10月,陈勋儒分配到了中国人民解放军耿马孟定农场当“学生兵”。在农场里,他积极参加严格的军事训练和劳动,将在校所学的农业科学技术知识与技能充分用于农场的大田实践。在农场一年半的时间里,他的体能和毅力得到进一步锤炼,独立从事农业技术工作与管理能力得到提高。1970年4月,在农场劳动锻炼的“学生兵”进行第二次分配。陈勋儒回到家乡工作,分配到临沧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工作。到农科所后,他服从组织安排,积极工作,对待同志真诚。由于工作成绩突出,被临沧地区农业局任命为临沧地区农科所副所长。1986年1月,调任临沧地区农业技术推广站任副站长。不论在农科所还是在农业技术推广站工作期间,他不知疲倦、风雨无阻地奋斗在农业科研、科技推广第一线,先后主持过农业科学研究工作、农业技术推广和管理工作。他对世界稀有种“云南小麦”有独到研究,在引进小麦良种及高产栽培技术研究与推广上取得较好成绩。先后完成了《云南小麦的考察与研究》、《小麦杂种第一代优势分析》、《临沧地区再生稻生产》、《杂交玉米高产栽培规范试验》等课题研究,获得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和云南省科技进步奖11项。他还主笔编写了《临沧地区种植业区划》,在国家和省级期刊上发表论文30余篇。

1989年4月,他被任命为临沧地区农牧局副局长,不久后又被任命为局长。通过他和临沧地区农业科技战线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共同努力,当地的农业科技水平不断提高,农作物单产不断增加,畜牧业得到快速发展,基本实现了他自己“让边疆人民吃饱肚子”的初衷。这段历程曾记录在陈勋儒同志撰写的《边陲耕耘录——临沧农业的研究、实践与思考》一书中。他写道:“我若能在这漫漫修远的农业道路上耕耘播种,做一块能铺路的小石头,能起点垫脚的作用,也就聊以自慰了。”由于工作成绩突出,1995年11月,他被任命为临沧地区行署副专员,分管农业、畜牧、水利、农机、林业等工作,他的责任和肩上的担子更重了,对工作更加敬业,“不敢让一日闲过”。他始终努力学习,勤于思考,开拓进取,坚持求真务实,说真话、干实事,为临沧地区的民生改善、社会发展作出了贡献。1998年3月,他调任省农业农村厅副厅长,1998年11月任云南省人民政府省长助理,1999年9月任云南省人民政府副省长。1999年至2003年1月,在任云南省副省长期间,陈勋儒同志分管全省人口与计划生育、国土资源、环境保护、城建和卫生工作。在人口与计划生育方面,他严控全省人口增长,主持起草了《中共云南省委、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进一步降低生育水平的决定》,制定了全省至2010年的人口控制目标。通过不懈努力,云南省人口自然增长率由1998年的12.1‰下降到2002年的10.6‰。在国土资源方面,他为保护坝区优良耕地,严格土地管理,强调基本建设能占用荒地的决不能占用田地、能占用劣地的决不能占用好地,确保云南省耕地占补平衡,实现耕地从偏重数量型向数量、质量与生态并重管理转变。在卫生工作方面,他稳步推进医疗体制改革,制定符合云南省情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方针、思路、方法、步骤和措施,构建适应边疆地区实际需要的公共卫生服务、医疗保障和执法监督体系。在环境保护工作方面,他主持实施滇池等高原湖泊保护治理工程,编制上报滇池治理“十五”计划,推进实施滇池治理工程,强调抚仙湖决不能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果断拆除一批污染抚仙湖的沿湖建筑,取得高原湖泊治理阶段性成果。主持“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申报,多次深入遗产地调研,针对存在问题实施切实可行的治理措施,促成“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于2003年7月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审核通过,为这一地区的生态保护、长远发展作出了贡献。其间的工作成果,结集为《边陲耕耘录·续集》出版。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蒋正华在序言中说道:“来自于基层,一步一个脚印成长为省级领导干部的陈勋儒同志真诚、勤奋、实干,对党和人民事业的高度负责体现在他以强烈的大局意识、责任意识认真履行职责;体现在他察实情,说实话,为民办实事的人生追求之中;体现在他与基层干部和群众的情谊之中。”

2003年1月,任省政协任副主席后,秉持“一切从‘人民’二字出发,重点在‘政治’二字上做文章,注重在‘协商’二字上下功夫”的参政理念,立足云南、关注国家发展全局,就构建和谐社会、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西部大开发、完善行政立法机制、中缅油气管道、西南国际大通道、跨境经济合作区建设、医疗卫生改革和中医中药发展、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环境建设、食品放心工程等重要问题及热点难点问题提出50余件提案和建议,引起高度重视和广泛关注。如为桥头堡战略实施特别是国际大通道建设积极献计出力,促成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央主席、全国人大桑国卫副委员长于2008年带队到滇调研,向中共中央提出了把西南国际大通道建设纳入国家发展战略的建议,得到胡锦涛总书记、李克强副总理重要批示,国际大通道在国家层面引起重视;在2009年初全国政协“建设国际大通道,推动南向互利合作”座谈会上代表农工党中央作专题汇报,促成全国政协将促进西南国际大通道建设列为年度重要工作任务加以落实;2009年7月,胡锦涛总书记来滇视察,提出把云南建设成中国面向西南开放的重要桥头堡,国际大通道建设成为桥头堡战略的最重要内容之一。陈勋儒同志先后向全国政协、农工党中央、省政协提交了加快桥头堡建设系列提案和信息专报近20件,为促进国家加快实施桥头堡战略尽了微薄之力,其中《面向东盟信息化建设,应尽快开发小语种字库及相应输入法操作系统和软件》得到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同志批示,推动了工作落实;《关于实施西部边境地区“农村文化兴边工程”的建议》得到回良玉副总理批示;“关于重视并处理好中缅关系”的有关信息被全国政协信息局采用,专报国家领导人参阅。他向全国政协提交生态环保系列提案,其中《建立珠江上游(云南段)国家级生态功能保护区的提案》得到贾庆林、曾培炎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批示,部分建议纳入国家决策思想和决策措施;促成全国政协副主席、农工党中央陈宗兴常务副主席于2008年率团考察云南生态建设情况,对云南生态保护和建设提出宝贵意见并向国家反映。2012年12月,陈勋儒同志作为优秀提案个人受到全国政协表彰,参政议政成绩得到全国政协肯定,认为是结合地方实际、站在全国全局高度参政议政的成功范例。

2002年5月陈勋儒同志任农工党云南省委主委,团结带领全省农工党各级组织和广大党员,坚定不移地自觉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在中国多党合作事业中发挥作用。明确提出“行于正道,与党同心,不患无绩,只怕失向;用心去做,与党同行,不怕无策,只恐无心;以小见大,与党同在,不患无机,只怕无为”的要求,确保全省党员始终与中国共产党政治同的、思想同心、任务同担、工作同步,努力建设适应新世纪要求的现代参政党。他坚持“中共党组织推荐,省委主要领导出面做工作,组织部门跟进发展”的原则,重点发展了一批高层次代表人士加入农工民主党,被农工党中央认为“新吸收高层次代表人士的数量和质量都走在全国前列”。与农工党第三届省委相比,第五届省委有各级组织150个(新增122个),党员3462名(新增1954人),其中有博士党员132人,党员数排在云南八个民主党派的第三位。他在任农工党省委主委期间(2002年5月至2012年12月),始终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认真履行参政议政职能。在国家层面广泛参政议政的同时,在省级层面也积极建言献策,审核报送省政协提案33件,其中重点提案10件,优秀提案12件。连续十年牵头民主党派省委和省工商联先后提出“食品放心工程”和“七彩云南”保护行动各5个系列提案,连续10年获省政协提案特别奖。他组织领导打造农工党省委“专家博士下乡服务团”等社会服务品牌,全省共开展社会服务活动600余次,服务群众约8万人,省委连续5年获“国际科学与和平周”突出贡献奖。为各民主党派成员参与党派活动搭建平台,组建农工党省委艺术团主动参与民族文化强省建设,打造“彩云之南飞来的歌”、“情系云南,共建和谐”、“农工党员唱云南”及“文化百年”系列文化品牌,先后到智利、北京、上海等国内外各地演出70余场,共有国家领导人32人次、省部级领导约260人次及8万多观众观看演出,被农工党中央领导盛赞“拓展了参政议政新形式”。

陈勋儒同志自2002年7月任云南省红十字会会长以来,广泛争取境内外援助,积极参与自然灾害紧急救助、贫弱人群救助和灾后重建,带领省红十字会较好地发挥了政府在人道工作领域的助手作用。他贯彻落实总会要求,坚决理顺红十字会管理体制。截至2012年底,全省16个州市、117个县(市、区)红十字会管理体制已理顺,覆盖全省城乡的红十字会组织网络基本形成。努力创新工作机制,在做好传统救灾、救护、救助工作基础上,结合省情实际拓展了查人转信、无偿献血、吸毒戒断人群关怀、艾滋病预防与关怀、造血干细胞捐献、因战因贫肢残人员假肢安装与康复、老年人关怀服务、心理疾患人员心理援助等人道服务领域。以募捐筹资为重点,加强募捐救助品牌建设,推出“云南博爱捐助港”,建立以捐资助学和扶贫助困为重点的项目库,成立“爱心企业联盟”,倡导博爱月月捐活动,人道动员和款物筹措力度、救灾救助实力明显增强。2006年10月,中国红十字总会彭珮云会长在云南考察时说:“云南省红十字会依照红十字会法和省红十字会条例,认真履行职责,在救灾、救助、救护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为云南省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2012年1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红十字总会会长华建敏来滇考察红十字会工作,对云南红十字会工作均给予充分肯定。

陈勋儒同志为什么能干一行、爱一行、学一行、干好一行?这是因为他是一位有大爱的人,是一位对工作极其负责而又平易近人的人。他说:“对党和人民、对祖国、对工作、对事业、对同志、对亲人倾之以深爱,这是做人的根基,是工作的动力,是克服困难的力量源泉。干一行、爱一行、学一行、干好一行,爱是责任,是不可或缺的动力。”在离任农工党省委主委之际,他也曾与广大党员代表分享“什么是爱”,他说:“爱是相互珍惜的情感,是行为的相互约束,是奉献、是付出、是努力,是关注、关心、关照,是给予和牺牲,也是得到和收获。爱是人间最美好的字眼,如同舒缓的琴声,动人的歌曲,醇香的美酒,甘润的普洱。爱也如父母的善意叮咛或责备,如恩师的谆谆教诲或批评,如朋友的推心置腹甚至是不讲情面的提醒。总之爱是人类精神世界珍藏的圣洁,是心灵深处避风的港湾,是战胜困难和厄运的力量源泉。有爱才有激情、才有责任,爱是至纯、至真、无私、神圣的,是一种神奇的力量,让世界充满生机和希望。”他还说:“心里永远装着人民群众,深知人民群众的艰辛,尽管工作岗位变化、职务变化,无论执政、行政、还是参政,其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人民的公仆,任务是为人民群众服务,对人民的真情不能变,为人民服务的本质不能变,这是做好每一项工作的无尽动力。”他心系群众,为改善民生不辞辛苦、日夜操劳,而生活上始终保持质朴本色。他曾经为帮助“穴居”山民有房可住而翻山越岭,在雨中返回时摔断三根肋骨;2013年出差至迪庆,听闻有麻风病人家的小孩上学无生活费,当下答应个人赞助其上学;为了工作能如期完成,他经常与工作人员一起吃盒饭……。

陈勋儒同志是一位睿智的人,是一位才华横溢的人。他在民主党派工作方面有独到的见地,他一方面强调要“实”,另一方面也强调要讲方法。他说:“察实情、说实话、为民办实事是人生的追求,必须做到实话实说、实话适时、实话适度。这是履行好参政党职能的最基本要求,也是作为民主党派领导者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其基础是必须通过深入调查研究,并通过缜密的理性思考,假话坚决不说,实话适时适度说出来,才能真正起到好作用。”“实话适时适度”六字,体现了他高度的人生智慧,非过来人不能道。此六字,不仅适用于参政议政工作,对于日常为人处事,也具有相当的指导意义。此外,陈勋儒同志还先后出版了《边陲耕耘录——临沧农业的研究、实践与思考》、《边陲耕耘录·续集》、《边陲耕耘录·三——人民政协提案工作研究与思考》、《边陲耕耘录·四》,在《前进论坛》、《云南日报》等全国、省、地刊物发表论文50余篇,这是他留给我们和后人的宝贵财富。工作之余,他还创作了《彩云的故乡》、《彩云之南飞来的歌》、《静静地想》、《斑色花开》和《依偎》等歌颂祖国、歌颂家乡、深受听众喜爱的十余首音乐作品。

如今,他虽然从领导岗位上退了下来,但陈勋儒同志热情依旧,在云南老龄产业、云茶产业、生态保护、民族文化繁荣等多项工作中,继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无私地奉献着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对母校的感怀和寄语

 时光荏苒,转眼已毕业46年。曾经的莘莘学子,而今已近古稀。当年就读农林学院之时,留美归国的“红薯教授”任运祥,身着西装在田间劳作,配肥料时徒手捏粪。许多老师热爱科学、忘我追求、关爱学生的言传身教,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培养、熏陶了自己严谨的学风、朴实的作风和儒雅的情怀。今日农大,学习环境与条件皆非昔比。农业工作要耐得苦,耐得寂寞,但也自有其趣。看一粒种子发芽也会令人无比欣喜。希望云南农大蒸蒸日上,为国家、为云南培养更多高质量的农业人才,也希望今天的青年学子学有所成、成就人生、回报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