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校友风采

董国艳

2022-04-11  阅读数:14064 

校友简介

董国艳,1971年出生于云南大理市,高级茶叶工程师,知名茶学专家,普洱茶界“五朵金花”之一,前勐海茶厂技术副厂长,勐海国艳茶厂创始人,中国普洱茶十大知名企业家,董桂先生后人,董家茶传承人,凭借其拼配技术,被业界奉为“专家制茶”的典范,出版茶学专著《西双版纳古茶再探源》,从事普洱茶研究20余年。

image.png

百年茶脉,烙印茶心

     一杯陈醇的普洱茶里,氤氲而出的是一段家族振兴的历史。国艳普洱的现代历程,还需回溯到一个世纪以前。

国艳普洱的创始人董国艳,出生于茶业世家,祖上是清朝大理籍学士、茶学家董桂,因其在诗词和茶文化上的成就,光绪帝曾亲赐“望重成均”牌匾以褒扬。百年源流的“望重成均”,历经战争动乱,颠沛流离以及文革的文化浩劫,以风雨侵蚀为砥砺,奇迹般地传承至今,成为这个茶业家族不可磨灭的印记,现在就摆放在西双版纳勐海国艳茶厂,是国艳普洱的镇厂之宝。

自幼时起,家族百年茶事的辉煌就牵动着董国艳的心魂,就业时,她毅然选择承继家族意志进入茶行业。1995年从云南农业大学茶学系毕业后,她没有丝毫的犹豫,来到了当时已陷入亏损的勐海茶厂做技术员。而这家茶厂,日后将被誉为普洱茶行业的“黄埔军校”,即现在人们熟知的“大益”。从普通技术员晋升为技术副厂长,她只用了八年的时间。

在茶厂的技术与荣光的陶冶下,董国艳习得深厚的制茶技术,被当地人尊为“专家制茶”的翘楚。在普洱茶的拼配领域,一直讲究“看茶做茶”,茶叶一年一变,不能按照配方毫厘不差地操作,必须根据实际茶青的具体特点进行拼配,才能保证产品质量稳定性和一致性。

1998年,勐海茶厂历经几任厂长更替,在市场冲击的风雨中摇摆,董国艳临危受命担任技术副厂长,与厂长带领技术人员利用1975年实验室的数据,采用非常规配方,开创了7592的新品种熟茶,圆满地完成了新配方的攻关,铸就了一款代表勐海熟茶经典产品。时至今日,这款产品每年仍在出产。熟料聚散终有时,千禧后,普洱进入了一个新时代,2004年勐海茶厂也随之进行了改制,一个个制茶界精英各奔西东。

大刀阔斧,炼制熟茶

2004年,董国艳接过家族“望重成均”的金漆牌匾,靠着一身过硬的制茶技艺和一颗敬茶爱茶的初心,成立了勐养国艳茶厂。出身勐海系的荣光,加上独特的拼配技艺和娴熟的熟茶发酵技能,让董国艳一建厂就成为市场追逐的一个焦点;实力超群的拼配技艺,成就了普洱陈化好、香气久、韵味足等特点,赢得了业界人士的广泛认可与信赖。说起为什么用名字作为品牌,董国艳直言做茶如做人,“国艳”就是用自己的人格和信誉做担保,不忘初心,对做出一饼好茶矢志不渝!

她在普洱市场的运作和发展也堪称惊艳,长期主持勐海茶厂生产技术工作,让她对普洱的商业价值有深入的洞察与理解,因此格外看重坚持普洱的品质和仓储。2008年和2014年,是普洱企业发展的分水岭,茶叶市场潮起潮落,她都可以客观全面地审视茶业浪潮更替,踩在行业发展的机会节点上。

2008年,普洱茶行业陷入低谷,市场一片萧条。董国艳却做出了惊世骇俗之举,她进行高规格的整修重建,在布朗山与勐宋一带收了四百吨古树茶与其他优质毛茶,同时在2011年一举收购了勐海两家茶厂。国艳茶厂摇身一变,从企业规模、产品品质到品牌形象,都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荣誉纷至沓来;2014年,以古树茶为代表的新茶市场迷障重重,前路多舛,她准确探索出符合普洱茶未来发展的方向,普及10—15年陈期的生普概念,积极引导市场挖掘中期茶的价值,以应对未来市场对生茶的需求。不惜成本,她主动拿出多年珍藏的高年份精品茶来做市场推广,让更多的消费者来体会中期茶的魅力。她的普洱茶产品更因品质转化优秀,符合当下市场品饮的需要,从而凝聚了品牌口碑。

董国艳是普洱行业里严于律己的茶人,在甚嚣尘上追逐普洱的金融、收藏意义的行业内,她始终坚守内心的一寸净土,始终只为打造实实在在品饮、消费的普洱茶而努力。多年主管国营茶厂的经验,练就了她看到普洱茶发展前瞻性的一双慧眼。

2009年,她预设高端熟茶是普洱熟茶未来的方向,本着炼制高端熟茶的目标,辅之精湛的熟茶制作经验,开始追求熟茶的原料品质和工艺水平。熟茶的品质,决定于原料与工艺。除了优质的原料和水源之外,熟茶在工艺上还需要很高的技巧,这种技巧的核心在于渥堆发酵,格外注重发酵的温湿度控制和翻堆起堆的时机等发酵关键点把握。

近年来,董国艳在普洱茶核心产区勐海的工业园区建立生产总部,占地60余亩;旗下拥有布朗山5000亩古树茶园基地、20000多平方米的专业化生产车间、专业的老茶仓储中心及茶文化运营中心。自2004年建立自己的茶厂起,董国艳年复一年地收储原料与成品,构建仓储体系,现她已拥有千吨的优质库存,在专业藏茶与仓储领域上立于不败之地。

更甚者,熟茶发酵使用的水,也是国艳茶厂专属的井水,入口绵软,润喉甘甜。2011年,茶厂迁往勐海之际,董国艳毫不懈怠地对勐海当地的水质进行多项检测,皇天不负有心人,她发现了当地井水品质上佳,于是决定收购这所资源得天独厚的茶厂。在制作工艺上,勐海茶厂的老茶人共同担负了发酵的重任。这些老茶人,已经在发酵岗上钻研了30余年,对熟茶亦倾注了半生的心血。而今,董国艳已把资源重点放在高端熟茶领域,力图打造出茶厂未来的支柱型业务。

公司“金孔雀熟饼(200克)”获得2007年“中国(广州)国际茶业博览会名优茶”银奖;公司“金孔雀熟砖茶(250克)”获得2007年“中国(广州)国际茶业博览会名优茶”银奖;公司“金孔雀熟饼(357克)”获得2007年“中国(广州)国际茶业博览会名优茶”优质奖;在这一年,公司“传统配方普洱茶.生茶”和“传统配方普洱茶.熟茶”获得2014年“两岸斗茶茶王赛”普洱茶优质奖和金奖。2017年,公司“布朗大树普洱茶.熟茶”获得2017年“第九届勐海(国际)茶王节茶王赛”普洱茶熟茶类铜奖;2018年公司“布朗大树普洱茶.生茶”和“布朗大树普洱茶.熟茶”同时获得2018年“第十二届中国青岛国际茶文化博览会暨紫砂艺术展”金奖。2019年,公司建厂十五周年,公司“世外茶源·生茶”和“布朗味·熟茶”分别获得2019年“第11届勐海(国际)茶王节茶王赛”普洱茶生茶类银奖和普洱茶熟茶类银奖。



科技未来,茶人共赢

一路走来,董国艳身上普洱茶文化理念受到高度认同,她坚持以科学技术为指导,带领整个行业走向科技化、数字化的明天。在勐海茶厂时,她时时叮嘱着:“普洱茶作为饮品,必须在继承传统生产工艺的同时,将茶叶生产的先进技术和现代化的高新技术引入茶叶生产、加工和流通的全过程。”行动中,她也将此要求贯彻始终,在茶厂设立了化验室,专人从事普洱茶的化学成分研究,同时和云南的大专院校保持合作交流,在用科学的方法了解普洱、改进普洱上从来都是不遗余力的。

2013年,董国艳与云南农业大学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与“国艳普洱茶”奖助学金设立协议,资助云南农大贫困学子,提供就业机会,同时聘请了食品科学技术学院院长担任技术顾问,在国内普洱茶行业内成立了首家普洱茶研发小组。

这份对普洱热烈求新的愿景中,绕不开她对茶农温情的关注。每当谈起西双版纳大大小小的村寨,董国艳言谈里不经意间流露出一份真诚与善意,这么多年,她为当地少数民族对茶叶的赤诚而感动,他们与她一样,共同为保留延续千年的传统手工制茶工艺付出。

她一步步帮助当地茶人迎接新时代,资助村民们的生活,为他们投资初制所、提供铜锅与制茶技术指导,村里人还可以免费到初制所炒茶。共赢,本就是董国艳的经营原则之一。

一片普洱从入口青涩到生津回甘,沉淀的是岁月的醇厚与茶香。在历史的星空中探看,董国艳建立茶厂的17年里,参与和引领了普洱消费市场的蜕变。

承继延绵,后继有名,她所展现的创业者和创造者格局,都是在珍爱普洱的前提下做出的最好安排。这份追求品质极致的初心,或许就是在历史的波涛汹涌中,支撑国艳茶厂发展的破局之道。她一直将普洱茶事业作为自己一生的职业在不停的研发和创新,兢兢业业,满怀热忱,不忘初心,为普洱茶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对母校的感怀和寄语

云南农业大学是我4年的学校,也是我一生的大学。短短4年的学习时光,获益颇多,专业的理论知识,同窗好友的友谊,未来的美好期望……现在我能在事业上有所成就,能为社会贡献自己的一点微薄之力,离不开母校老师的辛勤培养,离不开母校这块坚实有力的踏板。刻在木板上的名字未必不朽,刻在石头上的名字也未必流芳,唯有刻在人们心里的名字,方能永存。母校,多么伟大的词汇,有着深邃的内涵,能长存于我心。在这里我们有思维与智慧的碰撞,有心灵与心灵的沟通,有泪水与欢笑的交融。是您教会我们分析与思考,是您教会了我们忍耐与坚持,是您教会了我们竞争与合作,是您让我们实现生命的锻造和考验,是您让我们在逐梦前行的道路破茧成蝶翩然起舞。

衷心感谢母校的培养及各位校领导的积极努力和各位老师们的辛勤耕耘。愿母校和老师们的明天更加美好,更加灿烂,在新的时代中续写新的辉煌。